夏天的夜晚,虽说是有些闷热,但正是这种闷热把人们从屋子里赶到大街上,聚成了一团一簇,凑在一起吹拉弹唱,说说笑笑,不但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也构成了农村夏夜特有的文化景观。在这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中,我们挤在人丛中,手举着瓢花诱捕飞蛾的场景,就显得特别富有诗意。
夏夜的星空一望无际,夏夜的街头热闹非凡,天上、人间遥相互应,在燥热中纷呈着一份热闹,在热闹中呈现着一种浓烈的乡土文化氛围。每当夜幕降临之际,村里一些文艺爱好者,就会早早地带上笛子、二胡、京胡等乐器,凑到前来乘凉的人前,吹上一曲或拉上一段,为人们驱赶着燥热;一些肚里墨水多的人,也会手摇着蒲扇,有条不紊地说上几段“杨家将”、“岳家军”或是“梁山好汉”,逗得人们笑声不断;而那些妇女和老者,则会一边不停地往燃起的驱蚊火堆里添着麦糠、杂草等,一边拉着家常、诉说着村里的传奇故事,不时发出几声感叹和几声笑语……我们则一会窜到这团人群中听乐,又一会跑到那簇人群中听书,再不就跑到妇女、老人堆里凑凑热闹,可以说是夏夜中最不稳定的因素。跑累了,听腻了,我们就爬到农家的土墙上或草堆上,采上几朵瓢花,高高地擎在手中,边跑边喊,“呜噜蜂来哟,瓢花开哟!”“呜噜蜂来哟,瓢花开哟!”这一串串清翠的声音,童稚的“警语”,有着音乐的旋律,有着诗歌的韵味,如同“酒干倘卖无”一般游荡在充斥在夏夜的村街上,在烁烁的星光下滚动着我们儿时的欢笑。我们就是以此来诱捕那些夜游的飞蛾。
手中的瓢花,散发出浓浓的香气;娇白的瓢花,在夏夜的人群中格外醒目;那如诗如乐的呼喊声,夹杂在那说拉弹唱及浓烈的土话拉呱声中,是那样的有吸引力和感召力。飞蛾被吸引过来了,绕着人群转悠,绕着瓢花转悠,越来越近地投向我们撒下的“网”。它吐着长长的须子,“呜噜,呜噜”地慢慢向我们手中的瓢花靠近,亮着美丽的翅膀,在空中飞舞着,盘旋着,是那样的招人喜爱。在这个时候,我们则会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举着手中的瓢花,让其散发的香气引诱飞蛾上钩。 一会儿,那贪嘴的飞蛾,便会将那长长的食须伸进花蕊,有点得意忘形般地抖动着双翅,不顾一切地吮食着花粉。此时,我们顾不得欣赏它那振翅的美丽和吮食花粉的娇姿,屏住呼吸轻轻地拈紧花托,将其长长的食须钳住。这时,它也知道因为贪嘴而遭到了伏击,会拼命地振翅挣扎,发出更加激烈的“呜噜”声,但无论如何也逃不脱我们的手心。我们欢呼着,蹦跳着,在人群中窜来窜去,将花托拈得更紧,抖动着飞蛾在人们面前炫耀着,尽享着诱捕胜利的喜悦。
虽说是夏夜的燥热让人心烦,可是夏夜乡村的街头文化却让人留恋,夏夜诱捕飞蛾的情景更让人异常兴奋。我喜欢农村的夏夜,更喜欢在这样的夏夜中诱捕飞蛾,因为在这里有我童稚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