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正月,天气渐渐转暖,人们的活动多从户内转入户外。农村春日的阳光,其暖融融,人们大多喜欢蹲在街头的向阳处懒懒地晒着太阳,尽情地享受着春日的恩赐,这就是我要提及的街头沐春。
街头沐春看似平淡无奇,但它却给我的儿时生活平添了无穷的乐趣,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它勾起我喜欢乡土文化的兴趣。春日天气转暖时分,在乡村街头沐春者多是妇幼老人,由于他们的农事较少,忙完了家务,便走出家门,在那春意融融的天气里,聚在街头向阳处,一是享受着得天独厚的阳光浴,二是凑到一起拉拉家常,三是为的图个热闹。他们凑到一起海阔天空、家常道短无所不谈——“张家的大儿子在城里做官,穿着一身挺阔气的中山装回来了,那小子对我们还挺有礼貌呢!”“李家的二小子闯东北,听说还娶了个挺俊的媳妇。”“刘大的三姑娘比她两个姐姐的命都好,找了个有钱的老公,那次回来还骑着个自行车,腕子上还带着一块手表呢!”“昨天晚上,二队的母猪下了个象鼻子猪崽。”……在这沐春的人群中,总是有着说不完的话题,也正是这些乡间新闻,使个寂寥而单调的乡村,顿时充满了活力。就连那些青壮年,在劳作休闲之时,也爱凑到他们中间,沐一会春日,开上一两句玩笑,以排解劳动后的疲劳。可以说,在当时街头的沐春处是人们进行信息传递、开心娱乐的最佳场所。
小时候,我常喜欢到这开心的场所去转悠,围着那些沐春的人们跑来跑去,跑累了也像他们那样往墙边一蹲,双手顶住下巴,两眼望着侃侃而谈的大人,聚精会神地听着他们的高谈阔论和所讲述的风趣故事,懒懒地接受着春日的洗礼。春日的阳光柔和而温暖,照在身上让人感觉是那样的舒服,那样的惬意,有着一种亲和的感受,即便是再好动的人也会被它融化的懒的起身。虽说是沐春的感觉是那样的诱人,但这并非是吸引我的重要原因,其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那沐春的人群中,有着从未听说过的新鲜事,是那些新鲜事勾住了我幼小的心灵,是那些风趣的言谈和笑声磁铁般地吸引着我。在那沐春的人群中,经常会有那么三两识得几个字读得几本书的人,用他那不咋地的讲技向人们卖弄着他的学问,尽管是讲技不是那么诱人,故事情节不是那么完美,甚至还有一些张冠李戴,但在当时人们还是听得津津有味。也可以说,我就是在乡村街头的沐春处读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遊记》《聊斋志异》的“最初版本”,现在看来,尽管是这些“最初版本”还相当粗浅,其语言不够精湛,其故事不够曲折,其内容还有些粗俗,甚至还存有不少糟粕,但在我的心中却潜移默化地树起了无数个英雄形象,在我的脑际里却播下了艺术的幼秧,使我至今还受益非浅,这里可以说是培养我爱好文学的艺苑。
正逢春来之际,怀旧之心曳着我回了趟故乡,沿街极力寻找那儿时的感觉,可是无论如何也寻找不着。虽说是街道宽阔了,房舍高大了,街旁的向阳处也有那三三两两的沐春人,但那儿时的欢乐却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