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的鞭炮声刚刚平伏,初一清晨的鞭炮声又相继响起,太阳被那吵吵闹闹的鞭炮声给唤醒,拖着一束曙光冉冉升起。这时人们会匆匆地吃完早饭,按着乡村一辈又一辈沿袭下来的习俗,去给本家长辈们拜年。这种习俗至今仍在乡村盛行。
据资料记载,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 ,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 ,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虽说是这一传说让人听了有些恐怖,可那时的我们是根本不知道这些,只知道拜年是对长者的尊敬,长者也会因此给我们一些压岁钱,所以我们都乐于充当拜年的使者。很小的时候是由大人领着,走在路上往往大人就教,见了长者要问“大爷过年好,大妈过年好”,“二爷过年好,二妈过年好”,“三叔、三婶过年好”,等等,等等。再大一大,则多是由自己独自去,至于那些问候语也早就像背熟了的台词,会滚滚地从口中脱出,以博得大人们的欢心。只要是晚辈问上一句“过年好”,长辈或是长者们马上会喜笑颜开地迎一声“好”,这叫“接福”,其意是在要留住孩子们对他们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祝福。孩子们问过好之后,长辈们这时会毫无悯吝地从腰包或是从衣柜里的钱夹中取出钱来,以做“压岁”。那时,人们的生活并不富庶,“压岁钱”与现今的孩子们相比,可真是少的可怜,大多是一元两元,经济富庶的家庭也只是五元十元,但无论多少,我们都会欣喜若狂,因为这些“压岁钱”是属于自己可以支配的。我们可以用这些钱,买好吃的,好玩的,可以用它在插着红红的冰糖葫芦的草把上,任意选择着自己喜欢的冰糖葫芦,再用不着去向大人们乞求。所以,新春拜年是我们所企盼的,也是我们最爱去做的一项节日活动。
春节,本身就是一个喜庆的节日,庆丰的节日,所以在这样一个节日里,在乡村的街道上,人与人相遇见到的都是滿脸的喜气,滿身的春意……就连平 时有些口舌之争或是小有过节的人相遇,也会彼此道一声“过年好”,因为他们谁也不想在这新春伊始就背上那沉重的包袱,就淡化了眼前那美好的春意,有的还会因为这时的一句问候,从此化干戈为玉帛,将以往的冤仇全部了却。所以,在春节乡村的街道上,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遇到何人,都会给人带来欢乐,带来喜庆,带来一年的好光景。那穿梭一般的拜年者或拜年回府的人们,相遇在那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街巷中,或是双手一抱,或是付之一笑,然后在称呼之后道上一声“过年好”,那种场面,那种氛围,真不亚于柳宗元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农民的那种纯真与质朴。农民那种纯真和质朴,给人的记忆是深刻的,它就如同一颗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灵深深扎下了根,至今也难以令人忘怀。
农民的纯真质朴,在新春拜年中体现的最深最透,这个时刻也是最易使人感化,正是在农村经历了多个新春拜年的缘故,农民那种纯真与质朴,感染了我,哺育了我,使我形成了土气而纯真、质朴而无华的个性。所以,我对农民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我对新春拜年有着更深一层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