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遇到一个不解的难题的时候,你是选择自己琢磨研究还是急于去向别人寻求答案?
当你和朋友们一起玩耍的时候,你是喜欢自己出点子领大家玩儿还是愿意听从别人的安排?
当领导让你写个心得体会的时候,你是选择独立完成还是从网上下载一些文件复制粘贴?
当你家的新房要装修,你是选择自己设计成独特的风格还是楼上楼下不停地参观,见人家咋装你咋装?
当你有点儿清闲的时间,你是选择做点小手工还是选择打牌、逛街或者在淘宝上没完没了的瞎转?
……
如果你是前者,那么恭喜你,你是一个典型的创造性人格;如果你是后者,那么也恭喜你,你是一个典型的消费性人格。如果你是一个时而前者时而后者的人,那么也恭喜你,你是一个典型的普通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经对创造性人格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大体有如下几个特点:
(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2)有旺盛的求知欲;
(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动机有深究的动机;
(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
(5)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严格性;
(6)有文艺天赋;
(7)有独特的创意和充沛的精力;
(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的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中。
而与之相对,消费性人格的主要特征应该是如下几点:
(1)比较懒散,缺乏自律性;
(2)工作和生活中缺乏计划和条理;
(3)从众心理比较强,缺乏独立精神;
(4)热衷于购买衣服、食物或者其它消费品;
(5)做事情比较盲目且浅尝辄止;
(6)习惯于被领导,喜欢固定的工作方式;
(7)兴趣爱好比较少,缺少文艺细胞;
(8)疏于思考,精力不济;
……
纯粹的创造性人格和纯粹的消费性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都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创造性与消费性的结合体,只是双方所占的比例不尽相同而已。如果创造性特征在你身上占据主导地位,你就是一个创造性人格;反之就是消费性人格。
勿庸讳言,具备创造性人格的人,往往比消费性人格的人更容易有所成就,更有可能对这个世界产生影响。
曾经有一个著名的统计:“百分之二十的人创造了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财富和成就,百分之五的人又创造了百分之八十中绝大部分的财富和成就。”我不知道这个统计是怎么得出来的,但是它曾经被许多名人引用过。我也不知道这个统计数字对不对,但是当我们看到一个几十人的班级只有几个“头三名”的时候;当我们看到街边无数的饭店而只有三五家能够屹立不倒的时候;当我们看到一个两百人的工厂只有一个小老板的时候;当我们看到一个几万人的公司,最高管理层只有几个人的时候;当我们看到一个有着十四亿人的中国,只有七名中央常委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上述的统计数字应该大体不差。
具备典型的创造性人格和典型的消费性人格的人,在人群中的比例都不会太多,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两者之间徘徊——有的人在某个领域体现出创造性,在别的领域则体现出消费性;有的人则在有压力的时候才体现出创造性,而在没有压力的时候则体现出消费性;有的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比如青少年时期)体现出创造性而在另外的阶段(比如中老年时期)体现出消费性。但是我们知道,“创造”远比“消费”要费心费力得多,而“创造”得到的快感又远远没有“消费”带来的快感那么轻松易得,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作为趋利避害而又好逸恶劳的动物,消费心理会战胜我们的创造心理,或者说,我们的消费性掩盖了我们的创造性。
普通人之所以成为普通人而没有做出引人注目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体内的创造性被消费性所掩盖。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人在孩童时代充满了创造力和独特的思维,而在经过漫长的制度化教育之后,这些曾经的创造力荡然无存;我们也常常看到,很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充满了各种想法,勇于做出各种尝试,但是经过“单位”的多年磨耗之后,这些曾经充满激情的年轻人变成了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的小领导或者小职员……这里面固然有着教育和体制的问题,但是从内因上讲,更是体内的消费性渐渐占据主导而产生的结果。
消费本身并没有错,但是消费往往会形成一种充满惰性的习惯,于是就转变成为浪费。这里说的浪费,可不是指乱花钱买东西——把精力花在无聊的事情上消磨时间,浪费宝贵的青春和聪明的头脑,这才是致命的。这样日复一日,创造性渐渐枯萎凋谢,一个个可能的人才就这样淹没于芸芸众生之中。
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曾收集了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青少年时代的智商资料,结果发现,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多数不是高智商,而只是中等或中上等智商。但是我相信他们一定都有两个优于常人的地方,一个是充满了创造性,一个就是坚持这种创造性。
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寥寥无几一样,在所有的领域里,只有少数人能够到达高处或者抵达巅峰,就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努力发掘自己的创造性而控制自己的消费性,在自己爱好或者擅长的方向上不断地奋斗,而最终成为脱离普通人的那百分之二十,甚至走到百分之五的行列之中。
我们也许永远走不进那百分之二十,但是我们决不能让自己体内的创造性被消费性掩盖住。就象《西游记》里的唐三藏,饱经磨难却痴心不改,也许我们永远也抵达不了目的地,但是我们永远也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前进不是为了能够抵达山顶,而是为了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