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之窗首页 - 资讯 - 供求 - 招聘 - 房产 - 婚庆 - 家居 - 汽车 - 法律 - 健康 - 企业 - 摄影 - 书画 - 文学 - 收藏 - 周易 - 美食- 社区 - 优惠券
首 页 文登作协
作协简介 组织机构
作协章程 作协成员
文坛动态 文登作家专栏
小说 诗歌 报告文学
随笔 戏剧曲艺 文学评论
文学爱好者
小说 诗歌 随笔
散文 杂文 游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登作家专栏 >> 于福水 >> 文学评论
文章以平实而见长
作者:于福水

文章以平实而见长

——读陈强伦《故韵乡情》有感


没有惊心动魄,力挽狂澜的情感渲染,没有堆砌辞藻,故作高深的写作手法,有的只是家乡人平凡的家乡事,有的只是故乡山水的真实写意,但却渗透着心灵的真实,呈现出生活的本真状态。

陈强伦先生的新著《故韵乡情》就是以这种朴实无华的笔触,独特而广阔的视角,为我们呈现出了一篇篇生活气息浓郁、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美文。语言质朴,清新自然,渗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是陈强伦《故韵乡情》鲜明的语言特点。作者还有一个写作特点是开门见山,入题快、详略得当。将叙事、状物、抒情、感悟等揉合在一起,运笔从容,匠心独具。在传统的观景中,巧妙地融入了叙事,文章的抒情达意找到了实实在在的载体,拉近了作者、读者和所写内容的距离,使散文多了一份真,增添了散文的朴实、明净与可读性,少了华而不实。我一直觉得,能吸引读者看下去,扣人心弦的文章,也一定是朴实,接地气,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文字。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质朴是美的必要条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朴实且不乏感情的叙述中,很好地处理了“动”与“静”、“虚”与“实”的辩证关系,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有人说,散文是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陈强伦先生的散文集《故韵乡情》也算是一部记录成长、书写家乡的优秀作品。好的文章是有生命力,有感染力的,这本文集中的文章画面感较强,段落词句过渡老练,情节布局也有一定的聚焦力。文字看似不温不火但叙述真实稳重,娓娓道来,直达读者心灵深处,如细雨润物,花开有声。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康·怕乌斯托夫斯基,曾经强调,一个作家在写作的时候,要透过自己所写的字眼看到它们所包含的内容,“以惊人的力量感染读者,使读者产生作家想要传达给他们的那种思想、感情和心绪。”

《故韵乡情》是一部弥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个人色彩的作品,也是一部能让读者身临其境的作品。内容丰富充盈,题材不拘一格,多种多样。作者用心记录,看似信手拈来,却能引人入胜。本书分为灵山秀水、乡风民俗和地灵人杰三个部分。这些文章展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文字洗练,感情真挚,趣味横生。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述了自己家乡的灵山秀水、风土建筑以及家乡的杰出人物,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

《父亲的大国防》描述了在建国之初,作者的父亲因为做买卖需要,花了一百多元钱,买了一辆二手的大国防自行车。这辆自行车,见证了父亲艰辛的一生,见证了父亲爱岗敬业,乐于助人,爱家护子的品质,也见证了作者一家人相亲相爱,苦中作乐的家庭氛围。“自行车在当时的农村是高档品,在马车娶亲之后,自行车就是最体面的替代品,村里人结婚大都借我父亲的自行车用。一旦有人开口,我父亲从不犹豫,慷慨答应,头一天把它擦得干干净净,锃光瓦亮,等人家来赶,宁肯自己走着去上班,也不好意思拒绝人家。”短短数语,就清楚的交代了时代背景和父亲豪爽大方的为人处世之道。“父亲的车把上永远别着一个翻皮子提包,每当父亲将车子往院子里一停,右脚向车腿那个别扣一蹬,“啪”的一声,我们就像听到了某种特定的信号,就急忙往院子里跑,从父亲手里抢过皮包,争着翻找里面的东西,有时能翻到几块糖,有时能翻块干馒头,逢过年还能翻出一盘小鞭,但大部分时间是什么也没有……”今天的年轻读者们一定会觉得这样的事情匪夷所思,但却是作者那一辈人的真实写照。《五片桃酥》描绘了20世纪70年代初,作者上初中时期,因为是离家上学,学校没有学生食堂,中午必须自带干粮。那年开春季运动会,作者报了两项长跑,上午跑完了1500米后,中午就坐在教室里吃母亲做的豆子粑粑和腌咸菜。班主任看到作者在吃冷饭菜,连忙拿了自己的五片桃酥,端着冒着热气的搪瓷茶缸。让作者增加点营养,下午好有劲使劲跑。作者受宠若惊,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在那个年代,他过年也没捞着吃到五片桃酥稞子,作者的妹妹生病了,他的妈妈买了半包桃酥稞子,他在旁边围半天才能蹭到一块。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因为嘴馋美味的桃酥,恨不得自己生病,因为病了才能捞着吃上桃酥稞子。在此背景下,老师的这个举动,震撼了作者,让他感动不已。此后的作者,以老师为榜样。在学习和班级工作中,都非常努力,并且也以感恩之心对待老师、对待同学。中午自带干粮,是那个年代独特的风景线,相信许多老读者心中都会存有类似的回忆。老师体贴入微,自掏腰包给学生送温暖,成为了作者一生最亲切的怀念。文章 表达了作者知恩图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夹叙夹议,情理并重,让人感慨不已。《母亲的偏方》为我们讲述了一些神秘的乡村民俗及妈妈神奇的治病故事。这些民俗与“治病”对许多读者都是寡闻鲜见的。作者对这些神秘现象进行了独特的入情入理的分析与解读。这些见解显示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入观察和理解,显示了作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农村孩子有病是上不起医院的,也没有上医院的意识,一般都是扛着,扛过去就自然好了,扛不过去就轻则残疾重则死亡。在我村,小孩因为长时间高烧不退而烧坏了的就有好几个,好多与我父母年龄相仿的家庭,大多生有八九十个孩子,但活过来的也只有五六个,这些家庭的孩子都在三至六岁的时候就夭折了,可我们家的子女一个也没损失,这与母亲的偏方有直接联系……”“在流感的多发季节,我的母亲晚上就用白菜根、萝卜根、香菜根、葱须子、姜片烧一大锅水给我们喝,喝完了不准出去跑,老老实实在热炕头待着,这些一分钱也不用花的破东西,却在不知不觉中让我们躲过了一场场流行性感冒。母亲有五花八门的小偏方,蚊子叮了起红疙瘩,抹点肥皂;薄刺毛蛰了起个大红疱疹,抹点小苏打;有烧烫伤,抹点大酱;如果烧烫伤破皮了就不能抹大酱,要抹香油……”在家庭中,一个好女人旺三代。在那个年代,能保证孩子吃饱穿暖少生病,与一个好母亲的细心打理是分不开的。作者母亲的这些偏方,原料易得,源远流长,时至今日,也很实用。读者在享受美文的同时,也会受益于偏方的神奇疗效。《母亲的偏方》是一篇情节细腻感情充沛的作品。作者从儿时母亲用偏方治愈了很多疾病说起,以细节感人,以感情至胜,最后,勤劳简朴的母亲,却落下了两样毛病。“这两样毛病一直陪伴我母亲终生,但终生也没有耽误母亲少干一点活。呜呼,母亲的偏方解除了无数人的病痛,却没有照料好自己。”读者的情绪,旋即被带入文章的场景里,相信铁石心肠的人看了也会唏嘘不已,黯然泪下。

读陈强伦先生的作品,让我感受最为深刻的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的乐观主义精神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乡村里长大的男孩子,成长道路基本都很艰辛。物质的匮乏,学习环境的恶劣是他必经的挑战。作为真实反映生活的散文作品,作者没有回避那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物质匮乏与环境恶劣,但我们看不到抱怨,看不到叹息,看不到痛苦,看不到忧愁。从文中看到和感受到的,都是极度物质匮乏与恶劣环境下的浓浓的生活情趣和强烈的奋发向上的精神。在《拴在磨道里的童年》一文中,我们得知,作者七岁就开始拉磨扣,十二岁就能扶着磨辊推磨。有一次,因为和小伙伴们出去玩耍,耽误了帮母亲推磨,母亲拿着扫面的笤帚疙瘩在他身上一阵乱打。作者因调皮,小时候挨母亲的打无数,但他挨打从来不哭,母亲却哭。挨完打,作者还是无怨无悔的继续帮母亲推磨,而且更卖力。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镜头,童年往事,也像一面镜子再现了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艰难的生存状况,母亲以及像母亲一样的劳动妇女的勤劳和无奈。在《拾忆当年说养猪》一文中,有这样的情节:小伙伴们先使劲挖野菜,篓子挖满了,再翻着花样尽情的玩,田野里成了他们的游乐场。等到天放黑了,就拐着满满一篓子野菜各自回家。回到家里,小胳膊被柳条压出深深的红印,即使这样,他们还是乐此不疲,把这样的劳动当成最开心的事情。苦中作乐,随遇而安。正是这种愈创弥坚的努力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决定了作者的人生走向。

家乡的山水文物、风土建筑也是本书中引人瞩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强伦先生用渊博的文史知识和良好的文学天赋,将这部分作品写得详略得当,中心突出,具有一定的认知意义和审美价值。这部分内容,看似从微观角度出发,但他不是简单的寄情山水,而是把自己鲜活的感情融入了笔端。在他的笔下,家乡的一处处人文景观是历史的浓缩,是彰显出来的文化。文章中,对历史的洞察,对现实的忧患,对未来的感悟,无一不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真情挚爱。 在《即将消失的柳林庄》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还原了柳林庄的前身今世。“这里被电影导演发现过,《苦菜花》《女交通员》《布谷催春》在此拍过外景;被画家发现过,全国各地的画家都来此写过生;被摄影家发现过,每年樱桃花盛开。樱桃成熟的季节都到这里摄取美景。我去采访那天,还看到北京来的几个摄影师,领着几个美女在石屋前镜头外骚首抚腰,极尽妩媚。这样的村庄毁了实在是太可惜了……文武挽手,将相言和,截断昆嵛云雨,更立柳林石壁,又一高峡平湖将镶嵌于昆嵛山上,文登又将出现一个新的旅游景点,柳林新庄的村民从此将住上高端新居,告别农耕,从事着与旅游相关的新的行业,挣着比种田、摆弄果树还要多得多的大钱,到那时子孙后代将会对本次柳林庄的摧毁有着另一方评说了吧。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旧的柳林庄消失了,一个新的柳林庄又将诞生。”通过作者把河山、情感与思想融为一体的形式,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那颗拳拳赤子之心,充满了对家乡文化的珍视和对故土的深厚情感。从中也可以看出,陈强伦先生散文中所富有的历史感,并不是单纯的记录流水账,而是把过去和现在紧密相连. 把笔墨浸润在历史的沧桑之中,眼睛却时时关注着今天,也眺望着明天。一座破旧斑驳的古刹,一所 充满了历史沧桑感的古建筑旧址。一处历史悠久的温泉,在他笔下,都生动精彩而又充满感情.  

在展示家乡风情的同时,作者融入的这些思考和见解,相信对有关部门和业内人事都会有启发,对家乡的旅游事业,也会有一定的推进促进作用。刁通、丛兰、林一山、张玉华、王传等都是出生于文登,活跃在文登这块土地上的名人或革命将士。陈强伦先生以传神的笔触成功还原了这些优秀的代表人物,再现了他们的风采和伟绩。字里行间,感情饱满,振奋昂扬。这来自作者对主人公深切的理解和爱戴,也来自作者对家乡深情浓郁的感人情怀。

有人说,世界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陈强伦先生酷爱文学,很早就受益于文学的滋养,培养了敏锐的洞察力,他用心关注小事之外的大事,发现平常事之外的不平常。《故韵乡情》摄取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忽视的人、事、物,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经历,以自己的角度进行阐释,挖掘了很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常被人忽略的美好。

故土情结、家乡情怀,是陈强伦这部散文集贯穿的主旋律,但是他并没有仅仅止于此。积极挖掘人性的真善美,是陈强伦先生秉承的创作精神传统,在文章中,看不到他的抱怨和愤愤不平。他更多的是关注人性的真实与伟大,通过场景、细节的描述,表现为一种顺任与接受。陈强伦先生的语言除简单平实外,还极富哲理,平淡中见警策。《故韵乡情》思想厚重,涉略范围广,取材于现实生活,读起来亲切自然,在当今这个物欲膨胀的时代,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都市,读读这本《故韵乡情》,像一股甘泉沁入心扉,让疲惫的心灵得到歇息和安顿。

 
  精品推荐
  活跃会员
  征文启示
    尊敬的广大文学爱好者,文登之窗原《文学读书》栏目现经过改版,已更新为《文登文学》,广大新老文学爱好者可在本栏目下方的"文学爱好者专栏"中根据作品分类发布文学作品。具体方法如下:
    1、点击"会员注册",填写用户名,设置账号密码(此账号可在新区论坛中通用)
    2、以前曾经在原《文学读书》中发布过文章的老用户,可使用原来的用户名,但需要重新注册密码。
    3、点击"登陆发布"选择主题分类,发布作品。
    欢迎广大新老文学爱好者积极发稿。如果想加入文登作家协会,可与陈秘书长联系。
    联系电话:13563141866



copyright© 2014 文登之窗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编号鲁B2-20100020号
 电话:0631-8985020  鲁icp备090749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