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说,一个叫“年”的瑞兽,每逢腊月三十日晚上进村子捣乱,当听到人们烧竹子做饭“噼哩啪啦”的爆竹声,就吓得仓惶逃走。于是,过年放鞭炮的习俗约定俗成。这个故事过于肤浅,现代人没有几个相信的,但经过几千年演绎成丰富多彩的年文化,传承至今,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过年的内容在不断丰富,成为中华文化灿烂的一页。
“过年了”。一语双关,送走了过去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历史新的篇章随着“过年了”铺展开了,人人都企盼着新的一年的新气象,希望新的一年给自己带来好运,能有新的收获。
过年,曾几时大观园张灯结彩,酒肉待高朋;杨白劳给喜儿扯根红头绳;闯关东的朱开山一家子按家乡的习俗过年在关东。这些虽然再现在影视节目,但却是历史的真实写照。现如今,“春晚”激动着多少人的心,使远在异国他乡的华人也找到了家的感觉。人们发短信相互祝福,即使相隔千山万水,也可以通过视屏面对面地拱手抱拳拜年。
“过年了”。奔波在各条战线上的人们,得以团圆在温馨的家,而戍边的战士,坚守生产岗位的工人,为人们过年而忙碌的工作者,想到人们过年的欢乐,会为自己神圣的工作而自豪。在家过年的,在工作岗位上过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可回忆的各个年龄段的“过年”。漂泊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带去了丰富多彩的年文化,来华的外国人亲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人过年的浓烈氛围
过年,在农村,各条战线上忙忙碌碌了一年的人们回到期盼已久的家,在城市,子女把舍不得离开老屋的父母接进城,人们在“春晚”的欢乐气氛中,包好了年夜饭的饺子,包进了祝福,包进了企盼,包进了亲情的万语千言。当迎春的钟声敲响,鞭炮齐鸣,响彻城乡,万紫千红在空中盛开,千姿百态,流光溢彩,把年的气氛推到热烈的高潮。
“过年好”,一句带着敬意的甜甜问候,让长辈的心里充满了欢喜和温暖,对于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尤为看重过年时晚辈的祝福。可以说是老人家一年的期盼,多少老人激动得老泪盈眶。这声问候将回响在他新的一年的生活中,温暖着新的一年。出生在城市里的青少年,随着父母给族里长辈拜年,拱手抱拳行礼,既表达了尊敬祝福之情,又有几分传统的礼仪在其中,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左,以左为大,老子说“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因此,行拱手抱拳礼总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以此表达中国人热爱和平的意愿。长辈一边回应着晚辈的问候,一边给晚辈压岁钱或是一捧炒花生。青少年们在传统的礼仪中拜宗认祖,也加深了同辈人相互间的感情,使年文化得以传承。
一句“过年好”,使本来由于某种原因而不搭腔,见面绕着走的人,开始说话儿了,不搭腔就等于拒绝了美好的祝愿,就等于拒绝了一年的好运。谁愿意如此呢?过去不愉快的积怨,过年时一声问候就烟消雾散了。
中国人把“过年”看得很重,老年人盼着再过几个年,小孩盼着早过年,青年人盼着新的一年。过年的内容在不断丰富,气氛在不断热烈,融入了时代精神和新科技,年味更浓了。厚重的过年习俗将永远传承下去。过年,是炎黄子孙数千年酝酿的醇香美酒,在春节时世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