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夏夜,别有一番情趣,令人时常想起,回味无穷。现在,每天晚上在空调间守着电视机的人们,是体会不到的。
那时候,每当夜幕降临,劳累了一天的村民,自带着用蒲草﹑凉草编织的蓑衣,用麦秸打的草帘子,用苞米叶子做的蒲团,围着有人早已生好了的火堆,席地而坐。所谓的火堆,并不是明火,见不到火苗,只有冉冉飘绕的缕缕青烟驱赶着蚊虫。火堆是用略干半湿的杂草生的,杂草是村民上山劳动时,捎带回来的,其成分可谓“百草”了,专为夏夜乘凉熏蚊驱虫之用。味道独特清香,而又不呛鼻子,蚊虫却不敢近前,有的人还专占下风头,以便能闻到这种奇特的烟熏味,火堆旁点燃着用蒿草搓成的草绳子,闪着红光,点掇着夏夜。如今市场上的商品蚊香,也许就是受此启发而发明的。
侯家集的大街,东西一里地,全是由大块的石头铺成的。据说是早年一个老道士筹资修的。两边是高出街面一尺半,宽不足一丈的石台,被人们多年麽擦的溜滑,经过夏雨的冲刷,干干净净,夜风一吹,凉凉的,正是人们乘凉的好去处。家住胡同里的人们,晚饭后,携儿带女地凑到石台上来乘凉,享受着夏夜的乐趣。
人们坐在一起,扇着扇子,喝着从村外“东北井”提来的凉泉水。这扇子,有芭蕉扇,更多的是自己用麦杆做的很精致的扇子,因人而异,各种各样,相互交换欣赏,边扇着凉风,边互相赞扬着对方心灵手巧,人们山南海北,南朝北国,野史轶事,家长里短,无所不谈,谈得海阔天空,好惬意。
萤火虫不时在人堆掠过,为夏夜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有眼疾手快者,嗖的一下便捉住了掠身而过的萤火虫,装在玻璃瓶里,给小孩玩,同时,讲一段古人借萤火虫之光发奋读书的典故。赶夜路的马车在石头大街上碾过,铁箍车轮轧得石头街面“咯喳咯喳”响,伴着没有轴承的大车轴发出的“吱嘎吱嘎”声,和着远处传来受了惊吓的“马猴”那撕裂夜空的叫声,驱走了在石台上乘凉人们的瞌睡。
几个擅长说道的老人,各自吸引一帮听众,杨元芳讲武林传说,王秀山说医界趣闻,侯征连说村中轶事,鞠学才讲村野故事,侯文科说古书,各自绘声绘色,竭其所能,争取着听众。我和永明﹙杨相文﹚、国锤﹙董崇建﹚、王恩﹙王中德﹚几个小孩子满街跑,在人堆里穿来穿去,追逐着萤火虫和在夜间飞舞的葫芦蛾,遇到爱听的故事,便凑上前去。更多的时候,我们是玩捉迷藏的游戏,在夜色中,一方躲躲藏藏,另一方搜搜寻寻,以捉到对方人数计胜负,玩得疯狂时,街上已是火灭人散的下半夜了,我们还疯跑着,狂喊着,串胡同,藏旮旯,直到家长满街喊着回家,有的还被家长扯着耳朵揪回家。
我恋恋不舍地望着在夜色中,各自回家的小伙伴,盼着下一个夏夜早点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