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七年,山东省文登市侯家镇二马村的小学教员,是十九岁的刘开浚,他由于家境贫寒,十六岁就不得不离开学堂,被蔡官屯聘为小学教员,村里人听说他书教得好,就聘他回村来教书。由于经常在学生中宣讲“打到帝国主义和土豪劣绅,实行耕者有其田。”并写成标语,公开在村里张贴。尽管他是这个村里土生土长的村民,祖辈是世代与土疙瘩打交道的老实巴脚农民,学生家长对他的教学也颇有赞誉,但还是被取消了小学教员的资格,被迫离家出走,考入了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他学习勤奋,成绩突出,口才出众,社交广泛,被同学们推选为学生自治会的负责人,一九三一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年十二月五日,刘开浚等学生自治会的负责人,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发动了二百多名爱国学生组成赴南京请愿团,冲破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设下的重重阻挠,于十二月十日率团到达南京,十一日便同北京、上海等地赴南京请愿的学生联合举行游行示威。十二日下午,蒋介石无奈地接见了济南学生请愿团,刘开浚当场义愤塡胸地质问蒋介石“为什么放弃东三省,采取不抵抗政策?”,蒋介石理屈词穷地无赖辩解,激起了学生极大的愤慨。十四日,济南学生同在南京的各地学生再次举行声势更加浩大的游行示威,遭到国民党政府血腥的武装镇压,发生了史谓“珍珠桥惨案”。各地学生被武装押解赶出了南京。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为了阻挠学生运动,竟责令教育厅将全省中学以上的学校提前放寒假,遣散学生。刘开浚没有离开济南,在寒假期间深入工厂,在城市贫民中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发展党团组织。开学后,刘开浚因组织学生驱赶反动教员,并举行罢课斗争,被学校当局勒令退学,于一九三二年三月二十日深夜,在大明湖码头三号住处被捕,在监狱中,敌人对他使用了坐老虎凳子、压杠子、灌辣椒水、皮鞭沾水抽打等酷刑,也用上了拉拢、收买、美人计等卑劣手段,但都无济于事,动摇不了刘开浚的革命意志。敌人无计可施,强判刘开浚十年徒刑,关进了监狱。
在狱中,同牢室的难友竟是他的老乡,花岛村的于进模,两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在抗日救国的主张上是一致的,他们经常痛心疾首地一起议论国家安危,倾诉爱国抱负。交谈中,双方慢慢发现了对方政治上的分歧,刘开浚主张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彻底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出身地主家庭的于进模,却出于保全家产,维护本阶级利益的动机,提出一套依靠国民党的改良主张,双方的议论变成了争论,各展辩才,互不相让。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把他们交保释放。
出狱时,刘开浚与于进模握手道别,为了纪念两人患难狱中相遇,相知,他们决定各给对方起一个名字,以做纪念,刘开浚先给于进模起名为于再来,并说明不是再来监狱这阴森的地方,而是希望他有朝一日觉醒,再来到共产党的旗帜下,一块为打败日本鬼子,建立新中国而做出贡献,由难友变为战友。并说:“相信在革命的队伍里,你的才华会得到最大的发挥。你是会大有作为的。”。同时,他提出给自己起的名字,可以用母亲的姓,姓潘,于进模想了片刻,便给刘开浚起名为潘复生,意思是说刘开浚在狱中受尽非刑,不屈不挠,终于获得释放,死而复生,必有光明的前程。
就这样,两位青年学生以新的名字走上了社会,刘开浚这个被国民党政府记录在案的共产党嫌疑分子,自此失踪了。而革命队伍里出现了潘复生这个驰骋疆场的风云人物。潘复生出狱后,积极投身到抗日斗争中,先在文登任四区区委组织委员,一九三八年,任中共文登中心县委书记,领导文登、威海、荣成、牟平、海阳五县的抗日斗争,一九四零年,調任苏鲁豫区党委书记,在任湖西区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时,组织微山大队、铁道游击队、运河支队等武装力量,解放了微山岛,为抗日战争打通了湖上交通要道,解放后,先后担任平原省委书记、河南省委书记、黑龙江省委书记、沈阳军区政委。于再来出狱后,加入国民党,想躲避斗争,以文化救国,曾潜心研究文字改革,想搞出一套文字速记法,却未见告成,于六十年代末,忧忧而死。不知他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是何种感想?是否想到潘复生在狱中曾经对他说的话,是否后悔未重视潘复生给自己起的名字的深远含义和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