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之窗首页 - 资讯 - 供求 - 招聘 - 房产 - 婚庆 - 家居 - 汽车 - 法律 - 健康 - 企业 - 摄影 - 书画 - 文学 - 收藏 - 周易 - 美食- 社区 - 优惠券
首 页 文登作协
作协简介 组织机构
作协章程 作协成员
文坛动态 文登作家专栏
小说 诗歌 报告文学
随笔 戏剧曲艺 文学评论
文学爱好者
小说 诗歌 随笔
散文 杂文 游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登作家专栏 >> 王德松 >> 纪实文学
闪光的心路
作者:王德松

在上夼村史室里的展带上,战争年代参军参战人员的栏目里书写着他和哥哥、弟弟的名字;伤残军人版块上书写着他和哥哥、弟弟的名字;全村党员名录和建国后兵役军人名录里还书写着他和父亲、哥哥、弟弟、妻子和五个儿女们的名字。

村史展示着他红色家庭的精神内涵,记录着他用勤奋和汗水践行着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坚强信念,诠释着他用闪光的心路引领着儿女们走在党旗高扬大道上的人生辉煌。

尽管他很平凡,但他是我心目中一直崇拜的偶像,也是全村人引以自豪的学习楷模。他,就是文登市环山办事处样板小区二等甲级伤残军人,84岁高龄的优秀共产党员——张云学。


战斗岁月,镌刻着他闪光的足迹

张云学,1928年5月出生在文登市汪疃镇上夼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里,他在兄弟姊妹五人当中排行第二。父母常年累月靠给大户人家扛活打工挣得微薄的收入来维持生活。为了能让家中有一位读书识字的人撑得门庭,摆脱世代贫穷的日子,在他八岁那年,父亲不顾家中生活的窘迫,咬着牙将他送到村西离家三里地远的小院庙学堂里读书。1937年,他刚入学不久,日寇从威海扫荡来到小院,借抓学堂里的共产党为名,放火将整个大庙烧为灰烬。望着残垣断壁、满地砖块瓦砾的惨状,在他幼小的心灵里默默地埋下了民族仇恨的种子,同时“共产党”这个闪亮的名字也深深地刻进了他的脑海中。

时隔三年,上夼村有了学堂,父亲再次把失学的他送进了校门。穷人的孩子懂事早。张云学深知父亲的良苦用心,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从走进学堂那一天起,就更加勤奋努力、刻苦学习。可惜,十分艰难的家庭生活迫使他的学业不得不间断地进行。就是这样,还是没有坚持到三年便辍学了。

1945年家乡解放了,党组织由地下活动转入公开工作,张云学才知道过去昼夜忙碌的父亲竟是从事秘密工作的地下党,也才懂得父亲在42年就把刚满16岁的哥哥送去参加八路军的用意。

父亲的言行、家庭的熏陶,深深地影响着他的童年。

随着家乡的解放,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展开了。张云学参加了村里的基干民兵,投身到斗地主、惩恶霸、分田地、减租减息运动里。他和群众一道向封建剥削阶级进行着坚决的斗争。土改运动提高了他思想政治觉悟,加速了他的人生成长。在哥哥的榜样作用下,1946年1月,17岁的他背着全家人偷偷地到羊亭区小城兵站报了名,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八路军。当天随着部队到威海后营进行了组织整编,他被编入到八路军东海一团一连一排二班当战士。

刚刚编入部队序列里的张云学,就随着队伍开赴前线同敌人作战。1947年秋,国民党反动派重点进攻胶东解放区,胶东军民同仇敌忾打响了保卫战。衣着单薄的张云学随同部队头顶着敌机轰炸,脚踏着硝烟战场,穿趟过三里多宽冰凉彻骨地夹河激流,奋不顾身地奔向栖霞狮子山阻击国民党的猛烈进攻。白天他同敌人进行着多次激烈的交火,夜晚又冒着枪林弹雨从栖霞徒步急行三百多里奔向东海边,参加保卫威海的战斗。在残酷的战场上,不管是阻击战、攻坚战、保卫战还是运动战,张云学总是机智勇敢、顽强拼搏,出色完成上级交给的战斗任务。由于作战勇敢,表现突出,张云学在火线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加入了党组织的张云学更加严格的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他经常说:“在战场上,共产党员就要冲锋在前,退却在后,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怕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无声的践行。

解放青岛,是张云学终生难忘的一次惨烈战斗。至今,只要提及战争年代,他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述着那时冲进青岛,部队由澄阳区穿插进入灵山的事:灵山是进入青岛市区的咽喉,国民党加强了工事防守,明碉暗堡林立,火力交叉纵横,当部队冲进灵山时,敌人凭借着优良的防御工事进行顽固的抵抗,战斗打得十分激烈,战士们边打边冲,抢占有利地形后,机枪手扣动着扳机猛烈地向敌群射击,一颗子弹打中了他的前胸,卫生员实施抢救中也壮烈牺牲,这时张云学顾不得抢救战友,他瞪着血红的眼睛一个箭步冲向前,抓起机枪向敌群拼命的扫射,他和战士们英勇地拼杀再次把敌人嚣张的气焰压下去……四路纵队冒着猛烈的炮火,闪电般地向敌人第二道、第三道防线纵深冲击。这时,一个弹片飞来,扎进他的颈部,正在冲锋的张云学感到脖子上一阵剧痛,顿时头昏目眩,他咬紧牙关稍有定神,忍着疼痛又继续向前冲去。

张云学颈部右下颌的弹片由于扎得深,且在血管稠密的要害处,就当时的医疗条件是无法进行手术治疗,弹片只好留在体内。

青岛解放后,在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浪潮中,张云学忍着伤痛继续随着部队南下。他徒步昼夜行军,从山东辗转走到福建省的建欧,行程上千里,在崇山峻岭的南坪县山区中进行剿匪。他和战友们昼夜追剿肃清着国民党残余势力。八个多月的山区剿匪战斗,磨砺出张云学孤军作战、能打善战的作战能力和吃苦耐劳、坚毅不拔的坚强性格,为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难、拼搏进取打下了深厚基础。

1950年秋,22岁英俊潇洒的张云学凭着突出的事迹,优秀共产党员和红色家庭的优越条件,被选调到北京中南海,担任中央领导人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的安全保卫工作。在北京中南海八百多个日日夜夜的警卫工作中,他时时刻刻的提高警惕、精明干练的忠于职守,与战友们并肩携手多次出色排除隐患,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受到部队首长的嘉奖。

建设家乡,彰显着他党员的本色

1952年,张云学由于伤口复发手术后,结束了他的军旅生涯,复员回到了家乡上夼村。

他回村后,立即投身到家乡改天换地的建设中去。

建设农村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白天,他和群众一起上山劳动。脏活、累活抢着干,忘记自己还是一个二等甲级伤残人。晚上,他不顾劳累帮助生产队长筹划着工作打算。他经常说:“一个共产党员,不管在哪里,要时刻起到先锋表率作用,要多做有益于人民群众的事情。”听起来似豪言壮语,但他做起来却是十分平凡。

由于张云学为人厚道热情,办事公道严明,村党支部考虑他作为残废军人带伤回乡,在体力活上应当给与照顾,便研究决定安排他给集体看山。看山,看似一项不动体力劳动的轻快活,但真正要干好则是一件既受累又得罪人的苦差事。全村上千亩地里的庄稼和上千亩山岚的柴草、林木都要看护好,需要东山跑、西泊去、南坡看、北壃瞧。别说他带着伤残身体刚回乡,就是常年在农村生活一个体质强壮的棒小伙子干起来也要吃累。可是书记找他谈话,他二话没说便一口答应下来。为了尽快熟识全村每一寸山岚土地,张云学怀揣妻子为他做好的菜饼子,顺着山路查看着块块田地里的庄稼和座座山岚林木。梯田水湾旁有他吃午饭后留下的脚印,山间小溪里映照过他风尘仆仆的身影,春去秋来,夏顶烈日,冬忍严寒,他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从事着无休止的劳动。

他,一干就是十年,十年里的风雨霜寒,十年里的艰苦跋涉,十年里的酸甜苦辣,他全然不顾。在他的脚下,不知踏破了多少双鞋,眼睛不知盯过多少遍家乡的山山水水,甚至他闭上双眼也能知道山里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坎。十年里,在千亩的山林土地上转悠查看,田地里的庄稼和山川林木被张云学看护得规规矩矩、安安全全,没有发生一点失盗事故。

张云学从看山到干村治保主任、调解主任、民政主任。不管哪项工作只要他接上手干,就时时事事,认真细致地用党的原则真心实意为群众把事办好。作为民政主任,村里的烈、军、工属的事情需要他帮助解决,孤寡老幼残疾病人的生活需要他来安排照顾。般般件件,事无巨细,他都处理得是那样恰如其分与井井有条。

在农村,做调解和治保工作,是一项既需耐心又需细致的思想工作。家族裙带,亲情纠葛,错综复杂。一个事件、一处纠纷,如果解决不好,哪怕处理稍有不当,矛盾就极容易激化升级,有的甚至改变性质走向反面,结果不堪设想。

村里有一户两个儿子不赡养老娘,七十多岁身弱多病的老娘准备自寻短见,张云学听到此事后,赶忙安抚老人情绪,并连夜召集她两个儿子在一起讲明政策晓以大义,他动情地说:“我们都是有儿有女的人,我们也会老去,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们不善待老人,上行下效,儿女们也会拿你对老人的态度对待你,我们要当好榜样领好路啊……”为了教育她两个儿子认识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内心深处解决老人的赡养问题,他找来村里尊老敬老的先进典型进行正面引导。两个儿子听张云学苦口婆心的劝说,心里羞愧万分,纷纷表示坚决改正。张云学亲自陪着两个儿子到他老娘床前赔罪。从此兄弟俩把老人接到家里轮流赡养,老人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她逢人便夸:“云学好,他不愧是党教育出来的好干部啊!”。

张云学的邻居因自留园旁的一条水沟与人发生争执,两人越吵越凶,双方举起手中的铁锨大有出手之势。邻居的妻子急忙登门找他,正在吃午饭的张云学,放下手中碗筷快步赶到,一脚迈进他们中间,威严地大声说:“都放下!有理慢慢说……”双方从没看见张云学像今天这样强硬的态度,顿时放下手中凶器,老老实实地听从他的评判。邻居的妻子满以为凭着多年的邻里关系,张云学肯定能偏向她,结果没想到张云学公正严明地处理此纠纷,让其邻居心服口服地给人赔礼道歉。张云学就是这样用一个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说服教育了不少人走上了人生的正路,制止了不少恶性事件的发生。张云学在农村做了些谁也数不清利党为民的平凡小事,而这些平凡的小事塑造了一个中国共产党的普通党员,农村基层干部闪光夺目的形象。他,赢得了社会和各级领导的齐声赞誉。多少年来,在他从事的各项工作里,不但没得罪过一个人,反而更加受到全村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这在农村基层工作中,从年轻干到花甲,能有如此的口碑实不多见。

是的,当下的称赞不出奇,过后的赞誉才可记。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共产党员,为了党、为了社会进步、为了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而奋斗终身,是最值得人们的敬仰和歌颂的。

张云学老人也正是这样的人。

人生之路,传递着他信仰的接力

张云学对党崇高的信仰,不仅体现在一生的做人做事的追求上,而且还把这一坚定不移的信念传递给儿女们。他有七个子女,六男一女。其中小儿子刚出生4天便失去母亲,是他从无力抚养的亲戚家里抱养过来的。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生活十分艰苦。上有父母,下有众多儿女的他,肩上生活的担子非常沉重。但是,再沉重的生活压力,没有影响他对儿女们的早期教育。

他言传身带,教育孩子从小学着做事,在做事中学着做人。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早早地培育独立顽强的意志,在艰苦的环境里养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他组织孩子们纺线织布,自行解决穿衣的困难。从大到小,他分别给每个孩子制作了一件捻线杆、锤子和纺花车,手把手地教他们学着纺线。过早懂事的孩子们看着父母含辛茹苦昼夜不停地为全家劳累着,也都遵照父母的训导,自觉勤奋地分担着父母肩上的担子。他们高擎着小手仿照父母劳作的样子,捻动着手中的线锤忙乱不停地纺着线。除了上学时间外,他们把星期天、节假日,甚至晚上休息的时间全用来劳作。张云学看着善解人意的孩子们的举动,进一步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和体会把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灌输到儿女们的心里去,他希望儿女们从小就明白,做什么事情都不是那么简单,人生道路上的任何困难都要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

艰苦的生活磨砺着孩子们的意志,父母严教慈范的大爱滋润着他们的心灵,从幼稚的童年走向成熟。

文化革命的十年动乱,张云学的儿女们依次步入中学毕业的阶段,由于动乱,国家大学的校门没有向品学兼优的他们敞开,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走向辉煌的人生之路。

1971年张云学的大儿子张晋秀,高中毕业后带着村党支部的推荐信,带着父母的殷切期望,带着人生美好的憧憬,走进了汪疃镇农具厂,当了一名社办工人。他好学上进,工作勤奋,业绩突出,20岁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他便由车间主任被提拔为厂长。年轻的张晋秀时刻不忘父母的叮嘱,他像父亲那样坚定党的信念。上任后立即建立健全党的组织体系,他把党组织建立在企业基层班组之中,并充分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向前发展,使一个不足40人的小厂发展成为今天拥有五大产业支柱的山东文峰集团公司。二儿子张晋平和四儿子张晋训,在父亲的支持下,相继走进了军营。他们像父亲当年那样牢记使命,为国戌边,力创佳绩,在边防前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出色的人民战士。退役后,他们走进社会,不忘嘱托,继续保持着共产党员先进本色,成为企业中的骨干。晋华、晋江、晋波小兄弟三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像他大哥那样审时度势、扬帆搏击、干事创业,在各个领域里,分别办起了自己的事业,成为地方卓有成就的知名企业家。

张云学看着一个个富起来的儿女们,心里十分高兴。尤其值得骄傲的是儿女们没有辜负党和父辈们的殷切期望和培养,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扬着党的光荣传统,忠实地履行着一个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在社会上,无论是公益事业、希望工程,还是家乡的建设、社会民生,每个角落都有着他们行善举义、无私奉献的身影。镇上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每年冬天来临之际,他们用卡车送去取暖的煤炭;本镇中学考取上高中或大学的学子,发给奖学金和纪念品鼓励他们在成才的路上继续奋斗;在镇敬老院和家乡老人的节日里,有着他们送来的鱼、肉、米、面等慰问品;家乡修整村路、整治环境,张云学和儿女们知道后,拿出5万元资助费交给村党支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上夼村的群众在他们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带动下,纷纷行动起来,很快筹集起20多万元经费,解决了修路资金不足的大问题。十几年里,文峰集团先后投资数百万元,为偏僻的山区郝家屯、西梁格、西三庄、黑龙洼等村队修水库、建塘坝、植树造林、治理山区环境、改善生产条件,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他们大到汶川、玉树地震,南方冰冻、洪灾,捐款上百万元,捐物数千余件,小到公司里每位职工过生日送去一个精致蛋糕,带去一个祝贺微笑:职工生病时总经理张晋秀亲自联系医院派车接送并带领中层干部到医院看望……在他做过的无数的大事小情中无不诠释着一个共产党人闪光的心路和高尚的大善大爱。

如今,张云学虽然已经是一位八旬高龄的老人了,但他牵挂着家乡人民的赤子心一如既往,在他看到儿女们早已从他的手中接过鲜艳的党旗和奉献社会的接力棒,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

 
  精品推荐
  活跃会员
  征文启示
    尊敬的广大文学爱好者,文登之窗原《文学读书》栏目现经过改版,已更新为《文登文学》,广大新老文学爱好者可在本栏目下方的"文学爱好者专栏"中根据作品分类发布文学作品。具体方法如下:
    1、点击"会员注册",填写用户名,设置账号密码(此账号可在新区论坛中通用)
    2、以前曾经在原《文学读书》中发布过文章的老用户,可使用原来的用户名,但需要重新注册密码。
    3、点击"登陆发布"选择主题分类,发布作品。
    欢迎广大新老文学爱好者积极发稿。如果想加入文登作家协会,可与陈秘书长联系。
    联系电话:13563141866



copyright© 2014 文登之窗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编号鲁B2-20100020号
 电话:0631-8985020  鲁icp备090749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