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之窗首页 - 资讯 - 供求 - 招聘 - 房产 - 婚庆 - 家居 - 汽车 - 法律 - 健康 - 企业 - 摄影 - 书画 - 文学 - 收藏 - 周易 - 美食- 社区 - 优惠券
首 页 文登作协
作协简介 组织机构
作协章程 作协成员
文坛动态 文登作家专栏
小说 诗歌 报告文学
随笔 戏剧曲艺 文学评论
文学爱好者
小说 诗歌 随笔
散文 杂文 游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登作家作品 >> 文学评论
抒写伟大时代 讲好文登故事
作者:于尘飞

抒写伟大时代 讲好文登故事

陈强伦散文集《故韵乡情》读后感


1975年春的一个傍晚,文城文山街的一处老宅院,一位少年怯生生来我家拜父亲为师学习作曲,当时父亲是文登一中音乐老师,少年是一中高二学生,此后许多个傍晚或周末,从始初的拍节奏练乐感到后来学乐理读谱和声,少年学得很认真,不仅如此,他们还讨论当时“文艺汇演”流行的快板书、对口词等“群众艺术”。父亲曾感叹:这孩子很有心,将来有出息!果然,如今,“这孩子”不但在新闻、摄影、曲艺等创作领域成绩斐然,在文学创作方面也脱颖而出,一部29万字的散文集现正式出版,这就是陈强伦和他的《故韵乡情》。

《故韵乡情》就是讲述文登故事。通过“灵山秀水”、“乡风民俗”、“地灵人生”三个板块,描述山水村寺,刻画各色人物,追寻如烟往事,书写世态人情,叩问历史时政,无论写史还是记俗,强伦兄散文中始终弥满深厚的爱意与诗意,蕴含浓厚的个人风格和色彩,整部书既是对历史、文化、自然的扎实考量,也是对历史、文化、社会的深度思考。

强伦兄的散文讲求学术性和文学性的深度契合。我曾经和他开玩笑说:读黄仁宇的书惊历史可以这样写,读余秋雨的书奇散文可以这样写,读陈强伦的书惊奇历史散文可以这样写!虽有些溢美之词,但他在创作中一定认真琢磨了学术研究与散文创作之间的切合点,学术文章如何用文学语言书写,如何将文学笔法植入历史叙事。《不朽的驾山》对驾山的“官道”、“寺观” ,《文登山·召文台》对文山老街、古召文台楼台与庙宇、今召文台和新召文台以及对万字会、香岩寺、甘泉寺、万石山的盛衰与嬗变、传奇与新生的详尽考究,文中引用了大量史料,运用了很多数据,文字严谨素朴却无晦涩枯燥,描写颇具写意感,如“汪疃、蔄山、草庙子等乡镇驻地和叫不出名字的村庄像大把大把的谷粒撒在山间,青荣高铁像一根竹签”等等,几笔就勾勒出景色神韵。

强伦兄散文的突出特点就是“现场感”极强。“现场感”,是散文创作的一种非常文学化的方式,即以细腻的笔触还原历史,以丰盈的细节还原往事,以抒情的方式还原情境,而构筑这些“现场感”的则是种种日常生活细节,甚至是一些细枝末节。《拾忆当年话养猪 》细细写了抓猪仔、挖猪菜、薅猪草、碾猪食、熬猪食、垫猪圈、积猪粪、逮肥猪、送肥猪、点猪钱、享猪肉,然后再抓猪仔的整个过程,生动有趣的情节让我没有这种生活经历的人读来也十分酣畅过瘾。“回到现场”能否有足够的笔力表达,是行文成败的关键,《赶碾的“猫儿爷”》对“赶碾”场面的描述和“猫儿爷”形象的刻画,《拴在磨道里的童年 》对“拉磨扣”、“推磨”的描写,《让跑马灯跑回来》对“跑马灯”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由来、传说、制作的记叙,可谓绘声绘色、活灵活现,“现场感”十足,让我们见识了作者驾驭文字张弛有度的功力。

19世纪历史文化学派奠基人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如同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强伦兄散文抒情的原点是文城西北沙子村那方土地,那里流淌着他从青涩到成熟的人生,积淀着他对故土和乡亲的深情,所有的山川草木、世态人情,无一不激起他勃发的创作灵感:《母亲的偏方》、《父亲的大国防》、《五片桃酥》里深沉的母爱、父爱、师爱;《全家福,拍出来的仁孝家风》里童年时的天伦之乐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一把算盘话传承》里做人与做事的哲理;《地瓜》、《抓周》、《最忆儿时端午节》里扑面而来的浓郁生活气息。。。。。。但他的书写又不止于那个小山村,“灵山秀水”篇,有对文登独有的五处天然温泉的考论和赞叹,对梧桐庵、柳林庄、万家庄等“美丽乡村”的古朴淳美和河圈村、西寨村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蓝图的真情描绘。“地灵人生”篇,他一定采访了众多知情人士,查阅了大量文史档案资料,进而通过丰富的史料、多元的视角、性格的还原来记述文登古今名人:元将刁通、明尚书丛兰、水力专家林一山、百岁将军张玉华,包括《红色传人王传》“一个人的天福山”,细节往往是最吸引人的,《林一山在胶东》里写了理琪在天福山起义后队伍是否西进的犹豫不定、雷神庙战斗后领导层激烈的争论,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的多元性和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让我们深刻体会革命的残酷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更加烘托出革命者的伟大。

喜欢强伦兄的散文,还因为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文登人,书里有太多我熟悉怀念的场景:万石山1970年代文城人称它“老头儿背老婆儿”山,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摘松果都是去那里,因为路远,中午得带干粮,那是我当时每年可以去大众饭店买两个火食的唯一机会;万字会,上初中的时候每天早晚都要路过,当时是县武装部干部宿舍,院里住了很多户人家,偶而进去找同学,记忆中就是红门、红窗、红柱子以及柱子下一堆堆的白菜、萝卜和散煤;当然,还有文山街“石铺小径”也就是当时所称“文山石头道儿”和“挡道楼”,我家曾经在石头道儿邻北的一个老宅院租住了8年,因为母亲就在道南的挡道楼也就是县被服厂工作,那时厂里主要做出口日本的“孔雀”牌绣衣,至今记得母亲带领工友们加夜班在楼前打包钉箱装车的紧张情景;《河边的白杨树》里那条消失的文城南道,小时候拾铁、拾粪、薅熟草、坐父亲自行车大梁去七里汤或电厂洗澡都要经过那里,文章让我想起了那时路两边高高密密的白杨树,仿佛听到了风穿过树梢间沙沙的声音,闻见了树叶飘落散发的清香。。。。。。

习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创作的主题,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

生活是无字的作品,作品是有字的生活。这些年来,强伦兄所有文艺作品,自始至终是在用真挚深沉的情感抒写伟大时代,讲述文登故事,挖掘“文登学”丰厚的文化底蕴,追寻“红色文登”凝重的革命历史,歌颂文登人民的勤劳质朴和幸福生活,事实证明这是一条非常正确且有强大生命力的创作道路,符合习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提升思想和艺术境界的新期望和新要求。《故韵乡情》正是践行了习总书记所强调的“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每一篇作品皆可谓跋山涉水,用尽苦功真功,所以才力透纸背,字字如玉!正是把握了正确的创作导向,真正做到了“有信仰、有情怀、讲品位、讲格调”,所以才“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我相信强伦兄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他一定会逸兴云飞、才思泉涌,创作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精品推荐
  活跃会员
  征文启示
    尊敬的广大文学爱好者,文登之窗原《文学读书》栏目现经过改版,已更新为《文登文学》,广大新老文学爱好者可在本栏目下方的"文学爱好者专栏"中根据作品分类发布文学作品。具体方法如下:
    1、点击"会员注册",填写用户名,设置账号密码(此账号可在新区论坛中通用)
    2、以前曾经在原《文学读书》中发布过文章的老用户,可使用原来的用户名,但需要重新注册密码。
    3、点击"登陆发布"选择主题分类,发布作品。
    欢迎广大新老文学爱好者积极发稿。如果想加入文登作家协会,可与陈秘书长联系。
    联系电话:13563141866



copyright© 2014 文登之窗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编号鲁B2-20100020号
 电话:0631-8985020  鲁icp备090749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