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究竟如何走过,才不算虚度?这是千百年来,无数来者去者面对浩浩时间长河而发出的无解长叹,因人、因事、因境、因思各有不同,答案也就莫衷一是。我尤其独钟于夜深人静之时,或黑寂如铁,或爽月当空,或群星闪耀,最喜发出思想的电码,与遥远的过去,以及比已逝更久远的将来进行静默对话与心灵碰撞,此时我每每表现得极度脆弱而不堪一击。长此,便产生对时光、对人生的倍加珍惜和持续无边的思索,它在折磨着我,也在丰富着我——人啊,最应该活出一种精神!
2013年的春天,当我展读周德政老师的《闲钓诗草》诗词新作,则更加坚定了我对人之生旅的上述一语概括。
与周老师算是新识,亦属旧知。说新识,源于自去年始,我们仅有三次较长时间的衔茗畅谈;说旧识,早于2010年,我曾读过周老师的第一本诗词集《秋叶晚情》,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生的大度、对晚年快乐生活的追求与理解,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现在,周老师经过两年的沉酿,再次结集诗词新作《闲钓诗草》,始知他的创作行为并非一时冲动心血来潮,诗词知识的充电学习、饱蘸霜寒的刻苦创作,已深深融入他的生活,并作为他表达、思考生命意义的有效介质,提升、拓展着他的晚年幸福生活,“凌波试傲骨,清水郁葱茏”((《水仙花》)、“青山传笑语,仙境醉苍穹”(《西府海棠花》)、“爱意追风递,幽情随露含”(《白兰花》)……于此间的文字跳荡腾挪中,我能感受到周老师性格的豁达豪放,思想的细腻深入,他那堪胜少年的无拘与率性,若狂的特立与固执,均以精神体操的自由表演形式,展现给他的读者朋友们,展现给他的儿女们,展现给这个越加多彩的时代。
这无疑是凝聚了周老师命运泪水与不屈奋进、热爱生活与乐观向上的精神体操。
早年生活经历的坎坷,并没成为周老师沉沦和退缩的理由,反而淬砺了他坚强而勇于进取的性格,从事中小学教育的40余年间,教学成绩、师德操守、艺术追求从没有放弃争一流的目标、做人梯的干劲、描摹心灵的执着。尤其退休后,他不甘寂寞,提笔赋诗,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再植一片文学绿茵,展开他痛快而淋漓的闪身跃动。
通读《闲钓诗草》,我们看到了自由体操般的刚劲、优美、奔放、潇洒。从文体上,全书涵盖了律诗、诗词、现代诗、拓编诗等多样式的侧手翻、空手翻、腾空连环翻;从内容表现上,包括了自然、心灵、政治、经济、文化、故乡等各个领域,既有“百花吟”板块的组合动作之舒缓,又有“故乡情”板块的相当于传统动作的内心对话,更有“山川行”板块的崇尚自然风物之转体360度再720度,令人眼花缭乱,后劲十足。值得称道的是,周老师以诗词创作为主轴的规定动作中,还为我们奉献了具有创新精神的“周氏动作”,比如诗集结尾处的几首现代拓编诗、诗中仅有的两首《限字七绝》,都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当我们由此获得欣赏愉悦的同时,也感知到周老师创作时那种外人难以理解体会的兴奋感,以及驾驭多种文体的少年式成就感、自由驰骋感。这种无以言表的创作过程与体验,恰恰为周老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和始终写下去的内在理由。
至此,当我们还沉浸在这些诗作带来精神层面的不同惊喜时,还有现实关注热情、主题创作集中、强调艺术水准三个角度的文学艺术表现不应被我们所忽视,这种表现较之《秋叶晚情》零打碎敲所具有的进步意义,无论周老师是有意而为,还是潜在的心灵呼应,都值得我们奉上喝彩与肯定。
首先,纵观书法、绘画、文学等诸多门类的文化艺术史,其中涌现出的传世精品,哪怕其在艺术手法处理、思想内涵开掘上多么超前,也无不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因每个人的经历只有当下,每一个艺术从业者所能做的,仅仅是对当下现实的艺术记录和哲学解读。《百花吟》中,周老师多有笔墨记录了文登近些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些作品基本集中在“故乡情”和“山川行”板块。“商贾穿流涛掩日,轻舟荡尽韵诗儒”(《文登南海咏》)、“进城话语两三句,观海仅在一笑中”(《咏文登圣海路》)……诗中表达的在场感十分强烈。
同时,周老师在本作品集的第一大板块,集中推出了102首吟花之作,并艺术地在首尾嵌入了《心花》、《友谊花》作为百花之作的起语、结响,可谓匠心独具,这种主题创作鲜明的百花吟唱,最能体现一个艺术创作者对所从事艺体的把持能力,因为体裁、题材的接近与雷同,往往能将人逼入语言、技术创新的双重死胡同,谁慧质暗藏,狭路勇进,便能突破重围,获得艺术新生与光明照耀,正如徐悲鸿之于马,郑板桥之于竹,沈从文之于凤凰古城……这种持续跟踪的艺术表现行为,最终成就了一代代大师。显然,周老师的这一努力尝试和主题定位具有主动而鲜明的准文学意义,起码在我们周围尚没有发现如此密集的诗词表现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周老师还具备了对遣词用句十分苛刻的认真精神,而这种精神可上溯到其教学生涯的各个环节,宁可被人误解,也决不放弃原则。如今,他又将其引入自己的创作活动中。诗词是一门带着镣铐跳舞的艺术,用词、用韵、用句必须章法得体,平仄有致。一方面,他敢于直面《秋叶晚情》等早期作品中的诸多不足,并在否定中苦读相关理论、经典书籍,经过反复咀嚼后,化为己用;另一方面,他大胆引入时尚元素,开通了本人的诗词博客,在网上与全国的诗词同好们交流学习,每有新作,即贴于博客,广泛听取意见,改了又改,一些看似信手拈来的句子,其实暗含了周老师无数精力与汗水,“激昂浩气星河外,亢奋盛情日月轩”(《唢呐》)、“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十二属相》)……读罢诸句,怎不叫人心潮起伏,意随诗动?
“痴情词韵里,携手步天涯。”这是周老师在《友谊花》中的一句精彩诗句,我愿意看作是他的文学追求宣言,一套精神体操的无谱人生伴奏。对于诗中意象运用的过于单调、意境开掘的过于潜窄、词及现代诗板块的语言处理不到位等等,作为一枚硬币的双面性,我们应予以宽怀接纳和辩证欣赏。而我更看重周老师创作行为中所表现的执着精神意义,看重其丰富老年人生活情调的示范带动意义。他为正在盛行老年人宜居宜乐的标准化考量,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与叩问:当老年人的物质生活超越了温饱的最低追求,有多少社会人重视并研究精神锻炼在其中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有多少老年人能心怀一颗青春激昂的少年情愫,面对老至将老的岁月,为这一段同样精彩的时光再次注入精神力量和矫健英姿?
诗心不泯,常乐人生。是为序。
(本文系作者为周德政著《闲钓诗草》所撰序言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