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之窗首页 - 资讯 - 供求 - 招聘 - 房产 - 婚庆 - 家居 - 汽车 - 法律 - 健康 - 企业 - 摄影 - 书画 - 文学 - 收藏 - 周易 - 美食- 社区 - 优惠券
首 页 文登作协
作协简介 组织机构
作协章程 作协成员
文坛动态 文登作家专栏
小说 诗歌 报告文学
随笔 戏剧曲艺 文学评论
文学爱好者
小说 诗歌 随笔
散文 杂文 游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登作家专栏 >> 陈强伦 >> 文学评论
文城人看《文城》
作者:陈强伦

文城人看《文城》

——读余华先生的长篇小说《文城》有感


我生于文城,长于文城,读书在文城,工作在文城,退休在文城,晚年生活还在文城。文城是我的根脉,是我最熟悉的故土。

我老家是文城西北的沙子村,离文城八华里。小时候常跟大人到文城赶集,上文城开会,去文城看电影,看戏,看活报,看文城的红卫兵游行,看文城的公判大会审判犯人。我是地地道道的文城人。

多年以来,凡看到军政艺界名人是文登籍的,都特别关注,有描写推介赞颂文登的文学作品,也都特别爱看。

今年三月初,看到作协群里有位朋友转发一则消息,标题是“2021年3月3日,余华先生的长篇小说《文城》正式上市”。消息说,余华的长篇小说《文城》,引起了文登各界的极大关注,我们的文城,有可能会随之召来更多余粉等等。

我赶紧在当当网上买了一本《文城》。书不离手,爱不释手,只要有空就看几页,晚上看到经宿半夜,只看得眼干目涩,哈欠连天。说实在话,这几年一般不看大部头的文学作品,原因是劳神伤眼,出眵流泪。《文城》则不同,《文城》我是一定要看的,我要看看《文城》里的文城到底是啥模样。令我大失所望的是,《文城》里面根本没有文城,写的不是文城,故事的发生地不是文城,使用的地名不是文城,生活习惯不是文城,语言方式不是文城,风土人情就更不是文城。按当时历史时期的《文城》人的生活指数,与我们的文城那就更没法比了。

在24.5万字的《文城》中,“文城”这个名字出现的次数极少。

生活在北方的林祥福,遇到了外乡来的、自称兄妹的两个人——小美和阿强。他们从遥远的男方到京城寻亲,因车子坏了要把妹妹小美留在林祥福的家中暂住,等阿强回来再领妹妹走。当林祥福问他们是什么地方时,回答“文城”。这是正文里第一次出现“文城”二字,我好生欢喜。再细读得知,文城“在遥远的南方,渡过长江以后还要走600多里路,那里是江南水乡,出门就遇河,抬脚得用船”。“他们兄妹相互之间交流的语速很快,作为北方人的林祥福竟一句也听不懂”。这是我们的文城吗,肯定不是。但他给我留下了悬念,我要奋力读下去,一定要找到我想知道的文城。

阿强走了,把个年轻貌美的妹妹小美留给了这位父母双亡、孤身一人、拥有476亩土地、雇有4个长工,并且干得一手好木工活的地主少爷林祥福。

哥哥一去不复返,生活在一起的孤男孤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不说我们也会想象得到。他们吃住在一起,慢慢也睡在了一起,林祥福感到小美就是自己的人了,就把他的家底拿出来向小美展示。不愧是地主,家底很厚实,有地契、房契和金条,大金条17根,小金条3根,看得小美眼睛都直了。

几天后小美走了,一点前兆没有地走了,还拿走了林祥福的9根大金条,一根小金条。几个月以后,小美又回来了,挺着大肚子回来了,说要将林家的孩子生在林家,问金条的去向,严口不说。孩子生下来了,是个可爱的小女孩,孩子刚满月,小美又走了,这次是永远的走了。林祥福将余下的金条换成银票,抱着孩子去找妈妈,到哪里去找呢,到文城。这是小说中第二次提到“文城”。

林祥福一路向南而行,一路打听文城,所有人对文城都是“茫然不知的表情”。过了长江,向南走了600里,登上了一只小船,听口音跟小美和她哥哥说话一样,便问船家是什么地方,船家说是溪镇,溪镇是个什么地方,答“出门就遇河,抬脚得用船”。这不就是他们说的文城吗!这是第三次提到“文城”,也把我的心提到嗓子眼上了。

到了溪镇,遍地都是小美和阿强的口音,可这地方是明明是溪镇,千年古镇,就不是文城,千年古城。林祥福在这他以为就是文城的地方安顿了下来,他要在这里找小美,等小美,找到孩子的妈妈。

在溪镇一住就是10年。这10年是中国南方社会最为动荡的10年,清朝灭亡,北伐战争,军阀混战,土匪猖獗,民众遭殃。小说中描写最多的是匪患,当地的土匪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在时局不稳,社会动荡,无政府状态的局势下,土匪公开进村绑架,公开上船抢劫,杀人防火,肆意横行,官府不管,民间商会号召不力,正义似乎永远也战胜不了邪恶,让人痛心疾首。

在动荡的10年中,林祥福与女儿在他认为这就是文城的溪镇逐渐扎下跟来,逐步发展起自己的木工产业,拥有了自己的水田,成了溪镇的富户。作为地方商会的重要人物,林祥福因为前去向绑架商会会长的土匪头子赎人,被土匪头子刺死。至死也没能解救遭绑架的百姓,至死也没有见到小美,至死也没有找到文城,最终惨死在异地他乡。

掩卷后,对于那段时期发生在他“文城”的事,与历史上发生在我文城的事进行了一下比较对照,感慨良多。

他“文城”在历史转折,朝代更迭之时,百姓处于兵火的践踏之下,没有人站出来为民众提供庇护,我文城则不一样。

隋朝末年,文城有一个黄县商人,名叫淳于难,他能将文城盛产的蚕丝绸缎、鱼干海米等土特产品卖出去,还能带来域外产品,生意做的红火,深受文城人欢迎。久而久之他对这块土地产生了感情,便选择在文城定居。

隋大业七年,山东邹平人王薄发动反隋起义,几年后波及到胶东。淳于难出于保护文登百姓免于战争灾难,他决定连夜举行反隋起义,以确保文登的平安,得到了时任文登县令方惠整的支持。

隋大业十三年,天下大乱,四方盗起,眼看隋朝大势已去,淳于难和方惠整商定,由淳于难公开举起反隋起义的大旗,以避免其他反隋力量干扰文登社会的安定;由方惠整继续以县官的名义维护地方秩序,防止隋残余力量的进攻,避免隋政府强征徭役。两人一拍即合,各自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来确保文登社会秩序稳定,维持一方平安。

反隋起义迅速得到了文登各界,特别是社会下层广大群众的响应,很短的时间内,队伍便得到极大发展,淳于难得以牢牢地控制着文登的局势。

唐高祖武德四年,淳于难向大唐皇帝公开上表,归附于李唐政权。淳于难立即被封为晋国公,并在文城设置登州,让淳于难担任登州的第一任刺史。登州之名就是由此开始的。后来淳于难离开文城,被调往首都长安就职。登州的设置在文登长达十一年,文登百姓不但免于战火,还得了个登州之名。后来在牟平、蓬莱设州的时候,一直沿用的是“登州”这个名字。

他“文城”在匪徒袭扰的时候,百姓处于盗匪的蹂躏之下,苦不堪言,没有人站出来为百姓抵挡匪患。我文城则不一样。

清咸丰十一年春,徐州的捻军由莱州打到蓬莱登州,九月初六进攻牟平,初九就东进文登县境。文登、荣城两县民众合力自发组织起来奔向昆嵛山,守卫昆嵛山的各处山口,凭高据险,轮番堵御。捻军的先头骑兵进入昆嵛山,守在这里的民众,用山石向捻军猛砸,使得捻军骑兵无法进入文登境内,初十便撤回海阳。

清同治元年,文城人,退休的原工部主事毕瀚昭商量时任文登知县陈汝楫,复兴团练,与在职回文城老家省亲的时任户部主事张树甲,举人李厚恺等文城上流人士,商议构筑昆嵛山石墙,以防捻军再次入侵。文登、荣城两县成立团练总局,全民动员,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丁出丁,再次开往昆嵛山,就地劈石,分段筑墙,五个月将城墙全部修成。城墙依昆嵛山脊的南北走向就势而建,总长160多华里,沿途32座山门,从南海小观唐疃口一路向北经昆嵛山诸峰,到牟平的新海口。石墙底宽1.2米,高2米余,上覆石板伸出墙外30厘米。外侧陡峭垂立,内侧筑站立台阶,或填土成台,便于登墙防守。各山口设岗放哨,盘查行人,严密守御,没有放进一个外人。

清同治六年,捻军大至,守兵昼夜轮番守卫3个月,捻军几番进攻均未得逞,最终也没能进入文城地界,当地百姓安然无恙。

时至今日,仍有65%的墙体遗存,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绘局专门进行过测量绘图,昆嵛山长城成为中国现存最晚的长城而载入史册。

他“文城”在辛亥革命时期,老百姓处于溃退清军的盘剥欺诈之下,低眉顺手不敢做任何反抗。我文城则不一样。

一九一一年冬,在日本留学的文城人丛琯珠、丛琦珠、丛环珠亲兄弟三人回到家乡,联合同是文城的丛禾生、丛玳珠以及其他革命志士,酝酿发动了响应武昌起义,推翻满清地方政府的辛亥革命。于辛亥年夏历十二月一日在文城起事,一举成功,驱除了清王朝最后一个县令岳宝树,成立了文登革命军分政府。实行民主治理,公布库余,清理积案,持平诉讼,扩建新学,提倡工商,赈济饥民。半月左右市面稳定,民生井然。同时,组织学生军百余人由丛环珠率队,于十九日赴烟台,准备参与北代。后来清兵大举东进,因众寡悬殊,激战没有几个回合,起义队伍便溃败星散。二十二日夜,丛琯珠、丛琦珠等一部分人开西城门出走,在夜色中相互失散。丛琯珠被杀害,尸体被焚毁;丛琦珠等亦相继被捕,押回城内惨遭屠杀壮烈牺牲。文登的辛亥革命,共有五十九名烈士壮烈牺牲,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宣示了清王朝的灭亡。

他“文城”在民国时期,老百姓深受兵匪两害,也曾成立起自己的武装,但因组织不力,缺乏奋斗精神,最后主要组织者被绑架,其他参入者被杀害,所使用的武器也全部交给了反动派。我文城则不一样。

1934年8月,根据上级指示举行胶东武装暴动,在昆嵛山一带创建根据地。暴动于这年的农历十一月四日举行,史称一一四暴动

。东路军在大队长于得水等人的带领下,从文登县孔格庄出发,疾奔石岛,智取了人和镇公所,吓跑了鹊岛盐务局和黄山、高村区公所的敌人,收缴了枪支子弹,武装暴动全面展开。暴动部队在胶东各地与敌人展开激战,后因寡不敌众惨遭失败。突围出来的战士组成红军游击队战斗在昆嵛山上开展武装斗争。文登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和陕北刘志丹的红军游击队,是当时北方仅有的两只红军武装队伍。

1937年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天福山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天福山起义,起义队伍以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为骨干,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西上与日寇作战,1938年9月正式纳入八路军序列。经多次战斗的磨砺,愈战愈勇,愈战愈强,最后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31、32、41四个集团军。有130多名共和国将军从这里走出,也有7000多位烈士献出了宝贵生命。

文城召文台石牌坊上有一副对联:“民丰物阜不夜代长夜,耕作弦歌文城胜武城”。为北京著名书法家大康手书,对联对文城进行了高度概括。

小说《文城》,封面干净利落,只有两个正规宋体字“文城”,打开扉页还是两个正规宋体字“文城”,读到四分之三处,小说结束了,可接着又出现了个“文城补”,等于是小说的第二部分,应该是第一部分的补充。估计在这一部分里,也许会解开文城之谜。但遗憾的是这“文城补”里补的是剧中人物小美突然从林祥福身边消失后的曲折经历,仍然没有对文城有任何补充描述。《文城》全部看完,文城人仍是一头雾水。

我感到,所谓文城,只不过是余华先生搭建的一个虚拟舞台,让文城以外的文城人来《文城》演戏。小说中的文城,是实际上就是“溪镇”,谐音即是戏镇,人生即是戏,戏说人间事,该谢幕的总要谢幕,该登场的总会登场。

评论家杨庆祥说余华是中国当代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之一。余华先生确实会讲故事,《文城》里的故事生动、曲折、跌宕、离奇,处处充满凶险,时时揪着人心。情节波澜起伏,构思大胆奔放,看似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语句简洁干练,描写详尽细腻,信马由缰,收放自如。悬念里面悬着悬念,包袱里面包着包袱,令人心颤,引人入胜。

在北方,叫“城”的名字很多,如河北的临城、赤城,山西的晋城、运城,山东的聊城、郓城,甚至还有武城。为什么余华要虚拟出一个“文城”?是巧合?是偶遇?是灵感一闪,还是故意而为之?这些我们都不敢妄断,既然把文城作为小说的名字,说明余华先生与文城还是有缘的,与我们文城人还是有缘的。

如果文城人有幸把余华先生请到文城来,文城的好多故事可以够他写好多部《文城》。


 
  精品推荐
  活跃会员
  征文启示
    尊敬的广大文学爱好者,文登之窗原《文学读书》栏目现经过改版,已更新为《文登文学》,广大新老文学爱好者可在本栏目下方的"文学爱好者专栏"中根据作品分类发布文学作品。具体方法如下:
    1、点击"会员注册",填写用户名,设置账号密码(此账号可在新区论坛中通用)
    2、以前曾经在原《文学读书》中发布过文章的老用户,可使用原来的用户名,但需要重新注册密码。
    3、点击"登陆发布"选择主题分类,发布作品。
    欢迎广大新老文学爱好者积极发稿。如果想加入文登作家协会,可与陈秘书长联系。
    联系电话:13563141866



copyright© 2014 文登之窗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编号鲁B2-20100020号
 电话:0631-8985020  鲁icp备090749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