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从古诗中发芽,一路成长,一路跋涉……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诗经》
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
—— 南北朝《采桑度》
及此桑叶绿,春蚕起中闺。日出布谷鸣,田家拥锄
——唐 李白《 赠从弟冽》
杨柳深深桑叶新,田家儿女乐芳春
——明 李东阳《茶陵竹枝歌》
桑树就像一位田家女子,着素衣,施淡粉,从《诗经》中缓缓走来,沿着岁月的褶皱,穿越历史的尘烟,携远古清新的气息,在春天,在六月,驻足流连。
于是,在六月,在傍晚,我们相遇了。蓝的澄澈的天空,点缀着的悠悠白云,柔美娇羞、正涂撒着金粉的夕阳。远处青山含黛,眼前桑枝摇曳,桑叶翻飞似碎金,一切都是那样美好。
前生我们或许曾是采桑女,而今却是采撷桑葚的路人。桑葚挂在路边的桑树上,或紫或红或绿,无数个小核果小突起,凝聚成一枚枚长圆形的果实,每个小突起都承载一段遥远的记忆,一首古老的歌,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摘一枚桑枣放入口中,甜甜的汁液涌动在口腔,甘甜的滋味在弥漫,甜蜜的幸福感由舌尖一直流进胃里,带来了身心的惬意。于是一枚枚桑枣,浸染了手指,沾染了嘴唇,甜了我们的胃,暖了我们的心。
桑葚甜甜的味道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自在,一种踏实,一种满足。
我们穿梭于枝叶间,撷取桑葚的身影在闪,流动在桑林间的话语在飞,蹦跳出的笑声在蔓延,一种由桑连结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帽檐下,一张张可喜的脸;回眸间流转飞舞的眼神;彼此间浅浅的交谈,随意的话语,是旧友重逢无所羁绊的场面。
听,有位姐姐在说,红色的桑葚更好吃。“红色的桑葚不是没熟透吗?”“能好吃吗?”带着疑问,一枚红色的桑葚落入口中,唇齿间,一股酸酸的味道溜了出来,与甜味相融合冲击着口腔,我还来不及咀嚼,就潜意识地吞入胃中,只在口腔中残留着浅淡的酸甜味。于是,心才重新安顿了下来。
是谁,敢于尝试不熟的桑葚,这是需要勇气的。不知哪位姐姐竟这样勇敢,她的随性、敢于挑战,让我油然而生敬意。
桑树是植物中的平民,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不哗众不取宠,固守一份自在,一份质朴,那是一种随性,一种淡然,一种洒脱,它以平常心见证着发生在身边的喜怒哀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有平民女子被丈夫抛弃后的哀怨;“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有采桑女的坚贞与勇敢;“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有陶渊明的淡泊与洒脱。
孟子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桑树是农耕时代的代表,她以平民的情怀滋养着华夏五千年的吃穿住行,衍生出桑文化,开启了丝绸之路的文明先锋。
桑树是归隐者的桑园,华夏儿女的家园,是平民中的精神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