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之窗首页 - 资讯 - 供求 - 招聘 - 房产 - 婚庆 - 家居 - 汽车 - 法律 - 健康 - 企业 - 摄影 - 书画 - 文学 - 收藏 - 周易 - 美食- 社区 - 优惠券
首 页 文登作协
作协简介 组织机构
作协章程 作协成员
文坛动态 文登作家专栏
小说 诗歌 报告文学
随笔 戏剧曲艺 文学评论
文学爱好者
小说 诗歌 随笔
散文 杂文 游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登作家专栏 >> 陈强伦 >> 散文随笔
让跑马灯跑回来
作者:陈强伦

    跑马灯,作为我国民间彩灯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已失传近半个世纪。第一次看跑马灯,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俺村的小卖部里。那时候古老的传统文化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新的文化形式还难以满足百姓的需求,属于新旧转型的空白区。乡下的农家孩子,除三五个月看一场电影,半年听一次瞎子唱,一年看一场本村排的大戏之外,再没有别的活动可娱乐。所以毛泽东说过“农村这块文化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必然要去占领”。跑马灯在当时恐怕应该被列为资产阶级文化吧,所以不敢大场大扬地在公众场所展示,就放在个小卖部里偷偷地放。

    那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我去小卖部玩耍,碰巧看到有七八个大人和孩子围在一个灯笼前,边看边指指点点,我惊奇的喊了一声“哎,这是么东西?”旁边的考爷说:“悄悄地,别瞎招呼!”我吃惊地看了考爷一眼。福旗说:“这是考爷扎的,怕人,别出声。”考爷当时在村里是个纸匠,有一手远近闻名的好手艺,各村扎牛扎马扎仰棚都找他,会扎跑马灯应该是纸匠手艺中的最高境界吧。那时,跑马灯就在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在我心目中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转眼5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跑马灯也被列入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近听说我市的隋书弼老先生会扎跑马灯,我决定去探访一下。

    隋书弼,1942年生,南海边长大。虽未进过正式学堂,但在博学的父亲传授下,琴棋书画诗戏皆有粗通,传统文化也多有知晓。是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各类大赛并获奖。扎跑马灯是他少年时跟父亲学的手艺,并一直原汤、原汁、原味地传承着。

    说明来意,老先生非常高兴。他说,在咱这个地区除了我,再没有听说过谁会扎我这种跑马灯的,从13岁跟我爹学扎跑马灯起,这么多年来基本没有间断过,前些日子咱宣传部、电视台、文化馆等部门都来人采访,说要将我的跑马灯扎制工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你好好写写,把这个将要失传的东西弘扬出去。我说,你能不能一边扎,一边介绍?可以,说着他在案子底下抱出了一捆高粱杆。

    对于高粱杆我并不陌生,在生产力低下的农村,它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高粱古称蜀黍,属一年生粮食作物。秸秆较粗壮挺拔,全身都有用。高粱米可食用;主秆可用来打薄仓子囤积粮食;盖房子时将它扎成把子当屋巴既保暖又耐腐烂;脱粒后的穗子部位可用来扎制笤帚或炊帚,主秆以上挺起穗子那段细而圆的部分用处最大,用它做成的盖子是最重要的居家生活用品,可用来盛饺子,放饽饽等。如今人们的生活虽已进入高科技时代,但城乡居民家庭仍能见到它。制作跑马灯用的就是高粱秸杆上部的这种材料。

    在当地农村,已经多年没有种高粱的了,这捆高粱杆是隋老先生从网上买的。只见他从中挑出几根比较长的,点上一根蜡烛,将弯曲的部位轻轻地用蜡烛燎一燎,再慢慢调直直。我看他的第一道工序就有相当大的难度,高粱杆是易燃物质,烤大了就着了,烤轻了又不起作用。只见这些高粱杆在隋老先生的手中,在蜡烛火焰的中上端,神奇般的一根根由弯变直了,不一会,一堆率直的高粱杆就呈现在面前。

    接下来的要做的,就是决定跑马灯形状的关键工序。跑马灯的形状通常是正六边形,也称六角型,还有八角型,圆形,冬瓜型的。隋老先生今天做的是六角形,因为宫灯就是六角形的,隋先生说。六角形的六个角,是由等长的高粱杆的六个边折合而成的,边的长度决定着跑马灯的大小。只见隋老先生取过一根长长的烤直了的秸秆,用尺子量出一定的长度,画出记号,再在记号处用小刀剜去一块60度的内瓤。这剜割也是有相当技巧的,割去内瓤后外面还留着一层薄薄的皮,两个边一对折,正好弯成所需角度,涂上胶水粘牢。这样依次剜割,依次折合,一根高粱杆长度不够,就再接一根,六个角全部弯折对合后,将接头处割成两个斜坡,两斜坡对齐用麻精绑紧,一个非常标准的六边框就这样做成了。依同样方法继续做出两大、三小共五个框。小六边形的宽度一般为30厘米,大六边形的宽度一般为45厘米,将大小两个六边框平放在桌面上,小框在里面,大框在外面,用短秆分别将内外两个六边框平连在一起,再将由两个内外六边框组成的平面框,用10厘米的秸秆上下组合,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内外正六方体。这就是跑马灯上端向周边凸起的出檐。接着再裁六根高度为60厘米的秸秆,作为灯笼骨架直立部分的躯干,分别贴着组合好了的正六方体的内角绑牢,余下的一个小六边框,在躯干的下端10厘米处绑牢,下面余留一小段就是跑马灯的腿了。至此一个跑马灯的骨架就基本扎好了。这是第一步,骨架制作。

    第二步,旋转轴制作。在骨架的下六角框上面,和上六角框的下面,呈十字形各摆放一根高粱杆用麻精绑牢,作为上下两根横梁。再根据上下横梁的间距截下一根高粱杆做中轴,在中轴的下端插上一根缝衣针,针头朝外且露出一小部分,露出部分就是旋转轴的顶针。为防止重力作用或旋转过久缝衣针向高粱杆内回缩,在插缝衣针的部位还要用麻精努力绑紧。在下横梁的正中部位横着切一道口,在横口塞一块小玻璃片,让中轴下端的针尖顶在玻璃片上,以保证中轴的旋转顺畅无阻。中轴上端也要安装一根的缝衣针,让针头漏在外面,使其穿透上部横梁,起到定位作用。

    第三步,涡轮制作。用旧报纸裁成宽度为2厘米、长度与马灯骨架的内宽度基本一致的纸条25条,在中轴上端缝衣针没有装上之前取下中轴,用小刀在中轴上端从中间劈开,将裁好的25条纸条夹在中轴上端10厘米处,再在劈口处顶端夹入缝衣针用麻精一并绑紧,缝衣针和风轮的叶片就这样一起固定在中轴上了。风轮的外圆材料,是用高粱杆上剥下来的一层外皮做成的,将剥下来的外皮内瓤刮净,使其细而薄,窄而匀,弹性好,按要求圈成一定直径的圆,两端接好用细线绑紧,形成一个轻巧的涡轮外圆,再将中轴上的25根纸条依次扯紧用浆糊贴在圆圈上。由于纸条在中轴上是以竖的形状夹在秸秆内,而连接圆圈时,纸条则是平着粘在圆圈上的,所以每根纸条在中轴与外圆之间就出现了一个斜角,所有纸条粘贴完成后,就形成了由一个个斜角组成的纸制涡轮了。

    第四步,挂马。根据内容需要,用墨描画出剪影效果形态各异的人物、奔马等,晾干后用剪刀剪下来备用。用上述方法做一个与涡轮外圆同样大小的圆圈,在圆圈上等距离地贴上剪好了的12 匹形态各异的纸马,再用三根细线将贴有马图的圆圈吊在上端的叶轮上。

    第五步,糊纸。用白而薄的纸将跑马灯骨架的各个面全部糊起来,顶部和底部留作通风口。在跑马灯的顶部等距离栓上三根绳,以便提挪和悬挂。就这样挂,有三根绳;放,有四条腿,或挂或放,因地而宜。

    第六步,让马跑起来。在下横梁竖轴的旁边插一根点燃的蜡烛,蜡烛的火烟催动着上面的涡轮旋转,涡轮带动下面用三根细线吊着的、贴有剪马的圆圈不停地旋转,里面旋转着的奔马在烛光的照耀下,影子就投在了骨架外面糊着的透明白纸上,看起来人马在不停地旋转奔跑,好像几个策马人你追我赶一样,于是就现出了人马追逐、物换景移的热闹景象,从而产生动画般的感觉。跑马灯的六个面能令观赏者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相同的图影。

    跑马灯的内容可以有好多种,如关公战长沙、三英战吕布、杨家将、岳飞抗金兵、唐僧取经,水浒故事、民间传说等。蜡烛燃烧时的火焰,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步降低其高度。由于投影原理,在被照射物体高度一定的情况下,光源高时,跑马被映在灯的下半部分,光源低时,跑马又被映在灯的上半部分,每根蜡烛一般可燃烧半个小时,这半个小时经历着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精彩的奔跑过程,一根蜡烛燃完了,将手从下面伸进去再换一支,没有人看了,就将蜡烛灭掉,下次再跑。此时灯里面的这只小小的蜡烛,就起到了同时为跑马灯提供动力和照明的双重作用。

    第七步,跑马灯装饰。跑马灯上部向外凸起的部分叫上围裙,(也有做得更复杂一点的再做个下围裙)在上围裙的六个角的上端,可分别簇上一朵朵色调鲜艳的纸花儿,在六个角的下端分别吊上五彩斑斓的纸穗儿。上围裙的六个面上,也可写上些吉祥祝福语,或画上花鸟草画之类的小画。在跑马灯外面的白纸上还可用透明颜料写一些灯谜。这样看着跑马,猜着灯谜,趣味横生,其乐无穷。

    隋老先生说跑马灯早在宋朝就很盛行,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咱们胶东这块,春节期间看马灯,看大戏,看活报,是农民娱乐的主要形式。

    据史料记载,跑马灯亦称转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制作历史悠久,起源于隋唐时期,盛行于宋代,常见于春节元宵期间。民间素有“三十夜的火,月半(元宵)夜的灯”之说,不论是“灯”还是“火”,跑马灯都占有一席之地,历代不少文人墨客为此留下佳句。元代南京诗人谢宗可,咏走马灯诗云:“飙轮拥骑驾炎精,飞绕人间不夜城,风鬣追星来有影,霜蹄逐电去无声。秦军夜溃咸阳火,吴炬霄驰赤壁兵;更忆雕鞍年少日,章台踏碎月华明。”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灯品》中说: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南宋·姜夔《感赋诗》中有描述走马灯“纷纷铁马小回旋,幻出曹公大战年。”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走马灯》也有记载: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

    说起“烛灭则顿止”这里还有一段趣话。传说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在二十三岁那年去赶考,晚上上街闲逛,见马员外门口的走马灯上有一联语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显然是在等人对下联。王安石看后,不禁拍手连称“好对!”他的意思是说这上联出句绝妙是个好对儿。站在旁边的马家家人误以为王安石的意思是好对容易对,立即禀告员外。 怎知这上联是马家小姐为择婿而出的,因此员外急忙出来找王安石,王却夸了一句就走了,两人没见着面。 @#$

    在科场上,王安石早早交了卷,主考官见他交卷快,想试他的才艺,就指着厅前的飞虎旗出句说:“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不假思索地用马员外门前的“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来对,自然又快又好,令主考官惊奇不已。 女红网 首发 800gk.

    回头想起走马灯给他的机缘,忍不住又来到马家门前。马家家人认得是日前说“好对”的那个相公,便请他到府中应对。有了主考官的飞虎旗,自然就好对了,马家当即就将女儿许配给他并择吉成婚。

    正在举行婚礼时,报子来报“王大人高中,明日请赴琼林宴。”果真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王安石捡来两联,上应主考,下获贤妻,一时传为美谈。

    走马灯虽是个玩具,但其制作原理,却与现代燃汽机如出一辙,可以说是燃气轮机的雏形。欧洲在1550年发明了燃汽轮,以后在工业革命中,燃汽轮得到发展,用于工业生产,产生巨大的革命性的后果,燃气轮机及衍生而出的涡轮喷气式发动机,涡轮风扇发动机对被广泛用于发电,船舶,航空等领域,为人类经济,军事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可惜的是,中国古代发现、利用了空气驱动的原理,制造玩具,但始终没有能进一步加以研究,使其在生产活动中加以应用,反而被西方国家利用。如同火药一样,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却被西方列强制造成枪炮子弹用来屠杀中国人,实是可叹!

    走马灯不仅是一种灯彩,更是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弘扬和传承魅力。同时,走马灯也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心灵手巧和勤劳智慧,对于了解和探讨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以及我国文明发展史,具有积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隋老先生说,跑马灯制作难度比较大,能不能让灯跑起来是一门很难掌握的技艺,所以跑马灯的制作必须细心,还要有耐心,同时还需要有较强的绘画和剪纸功底。目前,这门手艺只掌握在极个别老年人手中,想要跑马灯继续跑下去下去,后继无人是个大问题。说来也怪,社会上尽管会扎的人很少,但喜欢它的人却很多,1986年他在村里办过一次走马灯会,当时的热闹程度不亚于看一场大戏,其场景至今令他难忘。

    在隋老先生的引领下,我见到了他以前扎过的几个色彩缤纷的跑马灯。灯屏上有精心雕剪的镂空花纹,还有手绘的奇花异草,每盏灯都独具特色。其内容不仅有西游记、三国、水浒里的经典故事,加入飞机、轮船、火箭等现代元素。他准备趁着这些跑马灯还没有损坏,联系当地一些著名旅游景点挂起来,一是增加景点内容,以吸引更多的地游客,让更多的本地和外地人观赏和了解;二是看看能不能引起某个人的兴趣以招到徒弟。

    制作走马灯颇为费时费工,一盏灯上至少有七八十个零部件,历经一百道工序,三至五天才能完成,而且全是手工制作。最大的难题是制作跑马灯的材料,传统用的高粱杆在当地资源稀缺,并且极易损坏,难以存放,无法重复使用,一般都要一年一扎,极其繁琐。隋老先生曾尝试着用木条粘合和铁丝焊接,最后都因其笨重和违背传统工艺而放弃。

    现在隋老先生的焦虑还不是材料,最重要的还是后继无人的问题。去年有个感兴趣且不怕吃苦的人想跟他学,结果那人比老隋年纪还大,他更希望把走马灯的传统技艺传授给年轻人。还好,终于有几个40多岁的年轻人愿意跟他学,并有那么点味道,但能不能原样传承下来我们一直抱有热切期待。我们不愿意让跑马灯越跑越远,但愿它还能跑回来。


 
  精品推荐
  活跃会员
  征文启示
    尊敬的广大文学爱好者,文登之窗原《文学读书》栏目现经过改版,已更新为《文登文学》,广大新老文学爱好者可在本栏目下方的"文学爱好者专栏"中根据作品分类发布文学作品。具体方法如下:
    1、点击"会员注册",填写用户名,设置账号密码(此账号可在新区论坛中通用)
    2、以前曾经在原《文学读书》中发布过文章的老用户,可使用原来的用户名,但需要重新注册密码。
    3、点击"登陆发布"选择主题分类,发布作品。
    欢迎广大新老文学爱好者积极发稿。如果想加入文登作家协会,可与陈秘书长联系。
    联系电话:13563141866



copyright© 2014 文登之窗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编号鲁B2-20100020号
 电话:0631-8985020  鲁icp备090749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