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之窗首页 - 资讯 - 供求 - 招聘 - 房产 - 婚庆 - 家居 - 汽车 - 法律 - 健康 - 企业 - 摄影 - 书画 - 文学 - 收藏 - 周易 - 美食- 社区 - 优惠券
首 页 文登作协
作协简介 组织机构
作协章程 作协成员
文坛动态 文登作家专栏
小说 诗歌 报告文学
随笔 戏剧曲艺 文学评论
文学爱好者
小说 诗歌 随笔
散文 杂文 游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登作家专栏 >> 陈强伦 >> 散文随笔
北廒秧歌剧——一朵民间艺术的奇葩
作者:陈强伦

秧歌,在我国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每逢重大活动或过年过节,都会组织几十人乃至几百人的队伍,披红挂彩,敲锣打鼓,边扭边唱边跳,以示喜庆。这种老少皆宜、男女共舞的表演方式,欢乐活泼、简单易学,在胶东大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秧歌就其表现形成而言,只能体现热闹气氛,无法承载故事情节,故显得有些单调且没有厚度。不知从何时起,人们渐渐开始在传统的民间大秧歌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一种能扭、能跳、能说又能唱,有角色又有情节,可以表现一个完整故事主题的新秧歌——秧歌剧。文登市侯家镇北廒村的秧歌剧就是典型代表,因其在当地有较强的影响力,所以被人们称为“北廒秧歌剧”。年初,文登作家协会组织本土作家到侯家镇采风,使我有幸目睹了这一失传多年的古老剧种 “北廒秧歌剧”。

当天,天空飘洒着绵绵春雨,刚吐芽的小草和小树上的新蕾都挂满了雨珠,大地已经睁开了惺忪的眼睛,直瞪瞪地企盼着老天更多的恩赐,农民还不到下地的季节,三三两两地在街头拉呱聊天。文化站林乐光站长热情地把我们领到该镇的庄户剧团“柘阳山艺术团”的排练室,专门为我们演出了一场北廒秧歌剧《白云庵》。              

《白云庵》讲的述是一位新婚不久的媳妇,因丈夫常年在外出做工,婆婆和小姑就对其百般刁难、虐待、挤兑,因不堪忍受便躲进了尼姑庵白云庵。丈夫回来后,由于全家人彼此相互宽容和谅解,终于得到团圆的一段劝善故事。整个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曲折情节,也无荡气回肠的大段唱腔,台词通俗,语言简洁,有如叙述着邻人的家事。曲调基本采用的也是广泛流传于胶东地区的 “锔大缸”“送情郎”“娃娃腔” 等传统民间曲调,依不同的情节及情感需要嫁接组合在一起,或欢乐、或忧伤、或舒缓、或高亢,听起来谐顺润圆,自然流畅。据林乐光介绍,北廒村的秧歌因贴近生活,唱腔优美,表情夸张,形式丰富多彩,乡土色彩浓郁,而深受当地百姓喜爱,并成为家喻户晓、被百姓津津乐道的农村文化表演艺术。

《白云庵》是北廒秧歌剧常演剧目之一,因其剧本情节感人,演员演出到位,曾深深地感染了当地广大观众,每场均有不少人流下了热泪,看了这场还想看下一场。  据了解,早先的秧歌剧创始人于安德、王元贞、于润海等老人早已去世,更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现在演出的《白云庵》是根据原籍北廒村的青岛市离休干部于安生老人的记述,以及对村里于志胜等一些老年人的挖掘,重新改编整理出来的,在剧情和表演形式及乐器伴奏等方面,力争原汁原味传承下来。

伴奏乐队有京胡、二胡、中阮、笛子等,掌鼓板的拿着两根还带着绿气的木棒,有节奏地敲击着放在木凳上的梆子,这大概是这个乐队的核心吧。在他这或急或缓地敲击下,各种乐器或扬或抑或紧或舒地演奏着。拉“上手”的乐师十分忙活,前奏时打大锣、演唱时拉京胡,剧情进入高潮时,他又独奏起了二胡,结束时又吹起了唢呐,一角四用,真可谓多才多艺。乐队的乐器别开生面,唱的是胶东小调,敲的却是梆子,乐队不管有几样乐器全都是大齐奏,不分声部,虽如此听起来却还是悠悠悦耳。问乐队的领奏,秧歌剧对乐器是否有讲究?答曰无讲究。哦,我明白了,秧歌剧而已,故事来自民间、演员来自民间,小调来自民间,伴奏的乐器来自各家各户,谁会什么乐器就演奏什么乐器,谁家有什么乐器就拿什么乐器,还分什么京吕梆坠,还分什么生旦净丑,这就是我们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这就是从泥土中抖落出来的艺术!

秧歌剧,对于我来说仿佛也稍稍熟悉,看了北廒秧歌剧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在我很小的时候曾看到过类似的表演,老辈人称其为“扮耍”或“活报剧”。大人们也常常描述他们小时候看到的扮耍儿,有的还偷偷地在田间地头来两段。 “扮耍”通常是由一男一女边走边耍边唱,有点像东北的《二人转》,观众随着扮耍者边走边看,走到人多的地方或大户人家门前便停下来,观众自然围成一圈,这就是舞台。记得有一个叫做“锔大缸”的节目,一男扮演小炉匠,挑着担子,走街串巷,高唱着:“锔盆子锔碗锔大缸呀,走过一村又一庄呀,走到了村头向里望呀,有一个大嫂站街旁呀,急忙上前搭个腔呀,你有么需要我帮忙呀”“我家的乌盆碎了邦呀,你能不能到俺家给俺补上呀”......接下来就围绕“补盆”的话题展开表演,二人打情骂俏,滑稽下流,逗得大家阵阵大笑。那时的“杂耍”一般反映的是花花公子偷情,老媒婆骗人,小神仙算命等。扮相也简单,男角扑个白鼻子白眼圈,头上顶个小辫子,谈谐幽默,戏语连连;女角头插鲜花,身着长裙,腰系彩带,俊美风骚,飘逸妩媚。大多是恣肆无忌的取乐,放浪无羁的施展,也没有台上台下之分,演到高潮处观众可直接与演员对话,演员也可拖个观众进来耍逗一番,大家哈哈一乐,这个年就算过去了。后来有教育意义的内容熔进了秧歌里,编一些劝孝、劝善、戒赌等内容,在寓乐中寓教,大概《白云庵》就属于这一种。

侯家镇北廒村因元代建村于当时的官盐仓廒边上而得名。共有东西南北四个廒,各自为村,四个廒有二千多户人家,唯北廒村最小,唯北廒村百姓文化生活最活跃,演艺人才最多,在南海一带小有名气,很受赶庙会百姓的追捧。早在明清以前,文登有多处庙会,如回龙山庙会、二龙山庙会、三里庙庙会和柘阳山庙会等。柘阳山庙会是当时文登最热闹、最具规模的庙会之一。柘阳山为柘阳古禅院所在地,每年三月初二为李龙母生日,这一天是柘阳山庙会开始日,不仅周边泽库、侯家、高村、埠口等镇的群众前呼后拥前来赶会,海对面荣成的很多群众也纷纷前来,各村都带来自己的民间表演节目如高抬阁、踩高跷、耍毛驴、跑旱船等拿手绝活,自古代一直延续至解放初。各村在进入庙会的路上边走边耍,进入庙会后就自成一体,定点演出,同时展开,唱对台戏的说法可能就源于此。每到此时,各戏班都使出浑身解数招揽观众,而每次庙会北廒的秧歌剧最受欢迎,北廒秧歌剧的演出场地前观众最多。久而久之别村的戏就被北廒村的秧歌剧给顶下去了。北廒的秧歌剧常常因观众盛情要联演多场才行,后经几代人的传承,越演越好,越演越精,到1920年前后达到了鼎盛。

无论什么艺术形式,都不可避免地与国家命运和政治形势发生联系,应社会的需要而发展。抗战时期,特别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陕甘宁边区在传统秧歌剧基础上兴起了新秧歌运动,创作演出了《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王贵与李香香》等剧,为当时的革命斗争发挥了积极作用。北廒秧歌剧也不甘寂寞,为了配合形势编写了以参军参战、拥军支前、后方互助、全民大生产为内容的剧本在周边村演唱。解放后随着土改、四清、大跃进等运动的开展,秧歌剧的演出逐渐减少,到了文化大革命,秧歌剧就被当作“四旧”彻底地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秧歌剧从此断传。

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文化活动的普及,秧歌剧这极富地域特色的古老剧种也渐渐的浮上水面。侯家镇对北廒秧歌剧的挖掘整理是对文登文化建设的一大贡献,北廒秧歌剧《白云庵》2010年已被确定为文登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已确定为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相信,一身泥土味道的北廒秧歌剧《白云庵》定会带着她自己特有芳香走出文登,登上更大的舞台!


 
  精品推荐
  活跃会员
  征文启示
    尊敬的广大文学爱好者,文登之窗原《文学读书》栏目现经过改版,已更新为《文登文学》,广大新老文学爱好者可在本栏目下方的"文学爱好者专栏"中根据作品分类发布文学作品。具体方法如下:
    1、点击"会员注册",填写用户名,设置账号密码(此账号可在新区论坛中通用)
    2、以前曾经在原《文学读书》中发布过文章的老用户,可使用原来的用户名,但需要重新注册密码。
    3、点击"登陆发布"选择主题分类,发布作品。
    欢迎广大新老文学爱好者积极发稿。如果想加入文登作家协会,可与陈秘书长联系。
    联系电话:13563141866



copyright© 2014 文登之窗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编号鲁B2-20100020号
 电话:0631-8985020  鲁icp备090749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