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之窗首页 - 资讯 - 供求 - 招聘 - 房产 - 婚庆 - 家居 - 汽车 - 法律 - 健康 - 企业 - 摄影 - 书画 - 文学 - 收藏 - 周易 - 美食- 社区 - 优惠券
首 页 文登作协
作协简介 组织机构
作协章程 作协成员
文坛动态 文登作家专栏
小说 诗歌 报告文学
随笔 戏剧曲艺 文学评论
文学爱好者
小说 诗歌 随笔
散文 杂文 游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登作家专栏 >> 陈强伦 >> 散文随笔
寻访古刹甘泉寺
作者:陈强伦

座落于文登境内的百里昆嵛,山竣水清树荣,远在汉唐时期,这里就寺观林立、洞庵毗连、香火不断。古诗人于熙学的名句“峰环涧复历纡徐,七十二庵隐者居”,说的就是昆嵛山七十二峰,峰峰有庵、山山有寺的景观。但可惜的是几经战乱加文革洗礼,许多寺观荡然无存,且留有遗址的也并不多见。甘泉寺是文登境内较古老的著名寺院之一,其命运也难逃劫难,现只存残垣古树、辉煌不在。近年来各界人士纷纷提议重修甘泉寺,还古寺以兴盛。怀着浓厚的兴趣,笔者对甘泉寺进行了多次寻访,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甘泉寺的地理位置

甘泉寺遗址位于昆嵛山东麓,界石镇于家产、刘家产、吕家上口三村交界处。古志称离文登县城三十里,后因建国后修建米山水库,将文城去甘泉寺的交通截断,现去甘泉寺需走309国道,进葛家,经晒子村南东行,南拐进山,全程二十五公里。或经米山村西侧,化工厂东墙外,沿硬化的连村路向北,到于家产村后,沿向西的小路进山,这是古时进寺的必经之路,进得山来你会感到这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古寺之西是名山五牙山,一道岭上并排着五座山峰,其大小、高度和间距趋同,像食肉动物的五颗尖牙,故得名五牙山;古寺的后面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坝,其山巅汹涌起伏向西渐高,与西面山体相接处有一峰突起,整个山体有如腾云之上的苍龙,西为龙头东为尾,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是庙后的一道天然屏障;正对庙后的山上有一巨石有如扬脖啼鸣的公鸡,对天高唱,活灵活现,令人观之欲舞。庙的正南绵延起伏两座山:第一座山上雄居一天然石狮,栩栩如生,呼之欲动;传说昌和尚在此修行时有一身好功夫,可自对面的寺院,脚一点地,骑着拐杖飞到狮子石上观峰。山的南侧有一巨石,西侧被风化成天然通洞,上窄下宽形若芒果,其大小可容一人通过,有如天宫上的月亮门,俗称南天门;巨石的东侧有个一人多高的椭圆形凹堑,深深地凹进巨石中,象种子的一半外壳,更像一尊待佛入坐的佛龛。第二座山最为神奇,整个东西走向的山体犹与两尊仰面朝天对头横卧着的双人大佛,其身、其貌清晰逼真,远近观之皆神似无比,给此山此地增添了巨大的灵性;向东则较为平缓,但也有一座小丘横坦,小丘南侧是进出古庙的唯一通道,举目东南,米山水库烟波浩淼、如镜映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定胜天的杰作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有如画框中的一幅水墨画卷,美不胜收。沿进出古庙的古老通道东行不远,路北山半坡,有一处天然石洞,洞内空间有一间房大小,洞顶高处两米多高,是一纯天然奇洞,无任何人工凿痕。洞内地面北高南低,是安放佛位和拜佛的天然场所。洞口两侧各有一棵不同与别松的苍老劲松,有如哼哈二将,忠实地守侯着洞口,威严无比,令人称奇。洞顶自然冲刷的沟槽,将山上下来的山水分流两边,不至进洞。三年前,来自浙江普陀山上净下邦老和尚,在威海科学技术交流馆李俊先生的陪同下,考察了甘泉寺旧址,当来到洞前,老和尚“嗷”地一声长喊,跪地便拜,他说此洞能有800多年的历史,现灵气仍在,本寺老祖师就是在该洞中成就的。整个庙区山深林密、土地肥沃。古传从于家产到甘泉寺是一大片原始森林,“能者攀枝跨树脚不沾地可到寺”。古人将古寺选址于此,真乃慧眼也。

二、古时的甘泉寺

据光绪板《文登县志》记载:“甘泉寺在城西三十里,古名广润院。有宋治平二年赦赐广润院碑。又嘉佑二年起建大殿碑铭,又嘉佑八年八角题名碑。又明嘉靖三年重修碑,是碑已名甘泉寺矣”。“嘉靖三年,重修甘泉寺碑,庆远府知府致仕福山,初贤撰略曰:文登甘泉寺未详创于何时,宋以来已有旧名,盖古刹也”。“国初经于七之乱,毁于兵,楹础缺讹,栋宇倾讫,三五残僧,朝夕谋,香火不继。康熙庚寅,寺僧照忍,力为募化。经营五年,自正殿、廊庑、山门、客舍、禅房,各讫阙工,寺乃完整”。据传其规模为正殿18间,门楼加耳房18间,侧厅东西共6间,建筑占地共3亩。殿堂高大雄伟,不亚于崂山上清宫,殿前有青石龟驮汉白玉碑。志中对甘泉寺的迷人风貌也做了详细描写:“乾隆以后,寺僧以富甲于东方,重修旧寺,规模益壮,松林茂密中石坊耸立,额曰《甘泉宝刹》”。据村民吕信朴讲,石坊为三门排列,三层结构,宽、高各10余米,其柱雕龙刻凤,十分精美,上额书“甘泉宝刹”,顶刻一匹青石骏马,两边用半葫芦状石雕戗牢,乃古人仿北京牌坊而建,气势高大恢弘。驻军用“解放牌”卡车拉饲草扎扎轧轧一大车,从牌坊内经过不挂不碰,比北京现存十三陵牌坊还要大许多,所以有“甘泉宝刹赛北京”之美誉。殿宇虽破湮,古坊犹在。可气文革期间,刘家产的红卫兵小将运来炸药要将石坊炸毁,第一次被当地驻军力阻未果;第二次小将们佩带上“红卫兵”红袖章,威风凛凛,兵未敢挡,一声巨响,千年古坊轰然倒地,甘泉寺仅存的这点历史也被作为“四旧”彻底扫除了。古志又载,沿石坊“西行数十步,碑亭对峙,刻名人诗文于其上”。据村民讲,右碑亭名曰:“五花碑”,中间四方柱体碑,碑帽有石雕二龙戏珠,碑高两米,四面刻《冒和尚功德》,四边各立一支小碑于两柱中间,一大四小,故名“五花”。碑上有亭,亭盖四角用石柱支撑,碑亭盖是用几块巨大石块拼凑而成,用铁锔子将其牢牢抓住,浑然一体。左碑亭中一座“公示碑”碑刻参加重修甘泉寺村名,上记何村捐米多少担米,可惜被刘家产的红卫兵荡平。“东北有亭,亭有井,井南为池,井水自龙口入池,涓涓不竭。味甘冽,寺名甘泉,以此通志。水出石穴,色莹味甘”。据民间传说,当初有一圣僧化斋云游四方,久寻气场练功,终无可心之处,一日行至此地口渴难耐,四下觅水,未行几步便发现一股细小山泉自山坡密林中流出,圣僧绕过丛林,拨开荆棘,惊奇地看到几块岩石围成的小井坑,水清见底,余水外溢,顺坡而流,僧人掬一捧清泉饮之,甘冽无比,清纯的泉水令人神清气爽,止渴解乏。圣僧被这神奇之泉所迷恋,索性留下来品甘泉、采野果,在东边山洞内念经修炼,不久便修成金身,获得正果。为使更多的僧人得道,他募捐将此泉扩建装饰一新,命名“甘泉”。精心加工的巨石井台,分别高居四面,向外伸出石龙头,自龙口排出多余的井水。每逢盛水季节,四龙吐水,哗然而下。井台四角有四根盘龙石柱,顶上装有精雕细刻的整石井亭盖,井亭盖朝阳面,阳刻“水阁凉亭”。四角有风铃,风过铃响,与叮咚泉水交相呼应、清脆悦耳、引人入胜。现亭已不在,水自怅流。

在中国的寺院中,以泉命名的位数不多,且寺依泉建、泉润寺胜、寺护泉源、寺泉双盛。历史上多有关于甘泉寺的记载,清道光年杂记《废铎呓》称:“寺居昆嵛山之东麓,为邑中第一名胜。四山合抱,群峰森然内向,由天井座观峭壁绝岩,下临欲坠,四时各有奇景,不可殚述”。《启堂随笔》曰:“甘泉寺嵌岩幽壑,怪石长松,绿竹修修,清泉滴滴,空山梵唱,宝榻幡高,令人有尘外意”。其景美寺盛可见一斑。清代著名诗人吕肇龄有诗一首:

西山旧有名僧舍,此日登临籍短筇,

未了根尘千丈海,无边净悟一帆风,

云垂半覆溪间竹,月挂偏留屋外松,

自信半生病疏散,题诗多在梵王宫。

又清诗人林锺岱诗一首

仄径入寒林,四围暮山紫,怪石矗嵯峨,古涧泻石髓,

松楸响萧萧,老树缠葛蕉,古刹隐白云,乱石合抱里,

著屐陟其巅,苔藓蚀殿陛,昂首一长顾,峰峦落眼底,

老僧煮山泉,深竹茶烟起。

三、现在的甘泉寺

沿着逶迤的山路进入甘泉寺旧址,置身群峰之中仍有森然之感,山水依旧,寺院无存,可见人生苦短,唯有大自然永恒。所幸这里的山体目前倘未遭到采石者的破坏,偶有光顾,也草草撤兵。区内植被覆盖率较高,山体原貌保留完好,这是界石镇政府多年来严加管理的结果。进入寺区,一棵气宇轩昂的高大银杏树,使人不由驻足,树高盈30米,粗需二人合抱,高大雄伟令人起敬。据说当年这里有一更大的银杏树,其龄不详,年久内朽,形成一巨大树洞,其腔可容四人打牌且有一人观阵,树之粗大可想而知。村民吕树安先生说,他奶奶在世时老银杏树还在,现存的这棵是在老树旁边发出来的小树,但因无伴,孤身一位,一直以来,每年春天只见鲜花满树却从未见其结果,也许应了银杏树,需雌雄一对方能结果之说。除银杏树外,还有几棵楸树散落于旧寺址的前后左右,虽不太粗,但可看出其年代久远,据吕信朴讲,这种楸树生长极慢,名叫金楸,是楸树中最为珍贵的一种,它的木头破出板子来是金色的,在文登境内属稀有树种,每年春季,与著名的四月雪一起开放。

四月雪是古寺中现存最有价值的镇山之宝,它在阴历四月鲜花盛开,洁白无暇,密密匝匝紧聚枝头,有如团团白雪,覆于其上,故而得名。据说有寺即有此树,如此算来,年代却实久远。其树体虽不高大,但却聘婷娴雅、枝繁花荣。有传说,天上王母娘娘看门帘的侍女,因犯了天条,被贬下人间,来到此寺,变成此树,守护此庙,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如此长寿的神树,其耆体虬枝之上,仍然每年鲜花盛开,从不间断,实在难得。也许心中有一种永恒的信念在支撑,有一种执着的企盼在等待,她相信总有一天会看到寺庙的再次兴旺,她将继续以寺为伍,延伸着古庙的历史。

四月雪的正南方就是古庙的遗址所在地了,1963年,部队在这里建营房时,古庙已成了一堆乱石,但院子里的青石龟驼汉白玉碑等古迹仍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一扫而光,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有一堵庙墙了。说是庙墙,实际上是依北高南低的地势而包起来的石台子。石台子全都用一、两米长、半米宽整块整块的石条垒成,从石质上看不象是附近的山石。如此巨大的石条先人们是怎样运到此处,又是怎样的一块块垛上去的,真令人感叹。石墙高约5米,长约50米,历经近千年风雨仍纹丝不动。墙的地基下,向外冒出两棵老槐树,生机盎然、气度不凡。庙墙的两端,刺斜斜向东南、西北两个方向伸展出两尊龙头,有欲驾云而起之感,使人望而生威。古墙上爬满了青藤,有如老龙的胡须,石墙的上端随意摆放着几块不知缺于何处的石块,各有姿态。东北角半期巨大的石磨懒洋洋地躺在泥土中。环视左右,古庙的台阶、地基、残石、碎碑随处可见。东行数十米,在樱桃灌丛中,找到了古庙的要穴----甘泉。在释果真师傅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了“甘泉”处,此时的甘泉已面目全非,凉亭、龙头早已不知去向,井台被村民用水泥抹平,上覆一方形石板,石板中间留一方形孔眼,用一锈迹斑斑的铁锅扣住。揭开铁锅,啊!古老的泉井展现眼前,清冽的泉水映人容颜,千年的井石盘坐四面,凝视古井,使人仿佛跨越时空在与远古对话。涓涓的泉水自远古淌来,又向未来流去,只是今非昔比,领人扼腕呐!

四、保护古迹,重建古庙,众望所归

我们第一次来到甘泉寺时,看到庙墙南侧两个巨大的土坑,经了解,是两棵稀有树种“黄连扎”被某村卖给了威海。第二天王玉臣打来电话,说来了一帮自称是威海旅游局的人将庙墙龙头拆下欲运走,被村民拦下藏了起来,现仍可怜兮兮地躺在村民的房头。果真师傅去年四月份上山还看到的供桌、碑块,后来就不见了。如此种种时有发生,再不严加保护,恐怕“四月雪”也难逃洗劫。威海修海滨路时,曾想搬走神洞东面的3块奇石,用尽伎俩也未动分毫,据说老僧在此居住时夜盘洞中念佛,昼坐奇石练功,三块奇石已定了佛法,奈何不得。可是老僧并没有将每一块遗迹都定上佛法,再有啥丢失,实难预料。如果古庙早日重建将对古迹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再次到甘泉寺时,村民们高兴地告诉我们市委王书记在界石镇党委于书记的陪同下考察了甘泉寺,并有重修的意思。当地村民、界石镇政府、文登市佛教协会都希望寺院早日建成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给出家人一修炼圣地。条件一旦成熟,重建古庙指日可待。届时将把流落于民间、收藏于晒子啤酒厂及砌筑于地堰的大量古迹遗骸收集起来,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重建甘泉寺,那时文登将建起威海地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佛家寺院,一个新兴的旅游景点将为樱桃之乡镶嵌上一枚璀璨的明珠。

 
  精品推荐
  活跃会员
  征文启示
    尊敬的广大文学爱好者,文登之窗原《文学读书》栏目现经过改版,已更新为《文登文学》,广大新老文学爱好者可在本栏目下方的"文学爱好者专栏"中根据作品分类发布文学作品。具体方法如下:
    1、点击"会员注册",填写用户名,设置账号密码(此账号可在新区论坛中通用)
    2、以前曾经在原《文学读书》中发布过文章的老用户,可使用原来的用户名,但需要重新注册密码。
    3、点击"登陆发布"选择主题分类,发布作品。
    欢迎广大新老文学爱好者积极发稿。如果想加入文登作家协会,可与陈秘书长联系。
    联系电话:13563141866



copyright© 2014 文登之窗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编号鲁B2-20100020号
 电话:0631-8985020  鲁icp备090749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