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之窗首页 - 资讯 - 供求 - 招聘 - 房产 - 婚庆 - 家居 - 汽车 - 法律 - 健康 - 企业 - 摄影 - 书画 - 文学 - 收藏 - 周易 - 美食- 社区 - 优惠券
首 页 文登作协
作协简介 组织机构
作协章程 作协成员
文坛动态 文登作家专栏
小说 诗歌 报告文学
随笔 戏剧曲艺 文学评论
文学爱好者
小说 诗歌 随笔
散文 杂文 游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登作家专栏 >> 陈强伦 >> 散文随笔
万 石 山 探 源
作者:陈强伦

文登城区,自古就没有向南的出口通道,因为有一片群山严实地阻隔着。在这群山簇拥之中,有一崿嶂峙立的峻山,这就是古今闻名的万石山。何以闻名,除了其峻险奇雄的姿态外,还因为在山南阳的巉崖峭壁上雕刻着“万石山”三个大字。

万石山虽然有名,但却很少有游人光顾。也许它离城太近,人们不屑一顾,也许因它隐身于崇山之中,山路重重,人们难以行成。但我认为,它确实是当地人近郊游的绝好去处。为了将这深山之宝抱于世人,在金秋送爽的季节,我对万石山进行了探访,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对万石山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初识万石山

据过去的人讲,到万石山有两种走法,一种是从小嵛岭水库南山爬山过去;一种是在309国道马家庵西,向南经一条硬化路面,穿八里张家村子直达山前。我选择了前一种走法,因为惊险、刺激,极具挑战性。星期天,相约了几个好友(其中有个是附近村的,知道具体位置),找了车,匆匆踏上了去往万石山的征程。

拉我们的夏利车沿昆嵛路一直南行,走到柏油路尽头,再向西,拐进小嵛岭水库大坝,下车后,约定好回去时车到八里张家接我们。水库坝上停放着各种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和汽车,这是来此钓鱼、洗衣、游玩人员的交通工具。随着城市的南拓和昆嵛路的南伸,以前隐身于群山之中的水库,今天竟在城边上。

我们一行兴高采烈,兴趣激昂,奋力向南山爬去。一路上攀崖拽枝,转岩拱树,气喘吁吁地登上山顶。身内热汗腾腾,体外秋风啸啸。举目四望,顿觉心旷神怡。东面,小嵛岭水库烟波浩淼,网箱列列;北面,山峰夹角处楼盘显露,茁茁峥嵘;西面,电业青龙山渡假村亭台楼阁、游乐设施,像一块块积木安放于山间。南面那座森森然的山峰就是万石山了,我们一溜烟地奔向那个山头。

下得陡坡,经过一道弧形的山坝子,转向西南,趟过没人的蒿莱,钻进蔽日的松树林,再爬上几块巨大的岩石,就到了万石山巅。站在万石山上,环顾四周,峰峦叠翠、怪石突兀。群山争雄有如万马追逐;尖峰峭峭好似壮汉岑立。峰端插云、獬底浮雾,涧间流水潺潺,山谷松涛声声。林密处仰面不见天,草深处俯首难觅地,林内百鸟喧歌,山腰野兔腾跃,真如进入童话世界!对此,清文登著名诗人于观贞,在《初春自县城访万石山纪游诗》中有过精彩描写“……转东环锁岭如函,陡撑北角青巉巉。倒广蹲熊仆压虎,尖削连仞挥神斧。何年龟骨蜕成邺,陨空叠叠奔星稠,转猜金踊洪炉热,天匠踏倾罐头铁……”。

万石山下,是一个由环山围成的盆谷,整个山体呈“Ω”状,一条小路自八里张家村由北向南直通南山根,从山上俯瞰下去,犹如一根剥了皮的树枝,歪歪扭扭地放在深坑里。这是进出山谷的唯一通道山路的东边,有一条山溪与小路并肩而走,兜接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向内的山泉,日夜不息的奔流。据说古时侯这里是北官丛家的养马场,他们可真会选地方,在这里慢说是养马,就是养鹿、养虎,只要堵住北面的这道关口,也不会担心它们跑丢,且有吃有喝。在盆地的南端,小溪的东侧,有一块不小的冲积平原,小平原上住着几户人家,果树环绕,炊烟袅袅,好一幅优美的田园诗画。顾不得欣赏美境,我得赶快去找“万石山”刻字。

万石山顶是一个方圆百米的的大石崮,崮之西端险石嶙峋,张牙舞爪,人难上下。南端是一块刀切斧劈的巨大岩石,直削壁立,猿猴愁攀。我们在“向导”的指引下,沿着巨石之间的空隙,转弯抹角的下到峭壁的上方,偷目南望,心惊肉跳。在峭壁与山崮之间有一道宽泐,勒住了山上经年冲刷下来的泥沙,上面长遍了小树和青草。我们就顺着这条泐道下山。从北面山顶下来,向西转,下到半山腰,再转向南,沿着“Z”字型泐沟,手把树枝、山草,或蹲、或溜,或转身退爬,你拉我扯,有惊无险地转到山腰下,再向东稍稍一拐,“哇噻”,“万石山”三个醒目的大字赫赫然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万石山考

“万石山”三个大字,刻在万石山南阳石壁的偏西位置,基本呈西南向。三字自上而下竖直排列,单字长宽约两米左右,第一个“万”字繁体,第三个“山”字伸长手可及。三字通高约三层楼,字体为颜体楷书,字划为平底阴刻,边深扁指有余,字槽内凿纹清晰,边缘齐整平滑,没有被风化的痕迹,这得益于我们下山时通过的那条排水的泐道。三字大小匀称,浑厚苍劲,气势磅礴,近观需仰视,远看“山”字隐于树中,只见到上面的“万石”二字。

是何人,于何年月,出于何种动机在这里刻上了如此规模宏大的三个大字?带着这个问题,我拜访了山下的老农——76岁的邵维志老先生。邵老先生老家是南马,100多年前他爷那一辈搬到这里来给人看山,以后时代繁衍,他本人曾经任过八里张家村党支部书记,对此知之较祥。问起三个大字的来历,他说听爷爷说,在很久以前的一个春天,万石山区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大雾,遮天蔽日,对面难见人,连续五六天弥漫山谷。就在这持续的大雾中,人们听到南山的石硼上,天天传来叮叮当当的敲击声。究竟是什么声音,谁也不敢去看。几天后,云雾散去,炙热的太阳明晃晃地照亮了山区,有几个胆大的相约着到曾经有响动的地方去看个究竟。这一看不得了,在大石硼上豁然出现了三个大字 “万石山”。人们无不称奇,奔走相告,都说是神仙下凡,登山刻字,为了障人眼法,才令雾神放雾,以作掩护。

事情果真如此吗?回来后我找到了文登图书馆丁培君馆长,借出了珍贵的清光绪版《文登县志》。翻开乏黄的,用活字版印刷、宣纸线装的老县志,万石山的记载赫然在目:“万石山在城南十里,下有石屋,明嘉靖间邑人丛磐讲学于此。岩畔有‘万石山’三大字,方广丈余,磐所镌也”。哦,原来是人工所凿而非神仙所为。于观贞在同一首诗中还有这样的描写:“西南一峰辟亦奇,天壁峭錾创阁基。祗今大士跌盘住,传即少保兀诵处。镌崖三字悬书空,阿谁还逞椽笔雄。”

丛磐何许人也,诗中提到的“少保”是什么意思?经查《文登县志》、《文登学人》等相关史料得知:丛磐,明南京工部尚书丛兰之子。据《明史列法》第185卷《丛兰传略》记载,“丛兰字廷秀,文登人,弘治三年进士,为户科给事中。正德三年进左通政。”后几经升迁,至正德“十五年选南京工部尚书,赠太子少保。”《文登学人》记载,“……丛兰生在明代中叶,时政治腐败,内忧外患迭起,从政30余年,刚正不阿,勇斗邪恶,以直言善疏,敢斗权奸而闻名。其上疏谏300余篇。其中110篇辑为《丰山奏仪》6卷。”文登有如此名人真乃邑人之骄傲。

翻阅史料时,巧遇也在查阅资料的初钊兴老先生。初钊兴曾任文登史志办公室主任,现已退休,是文登资深的史志工作者,被称为文登活历史。据他讲,万石山上的“万石山”三个大字其实并不是丛兰之子丛磐所书,清史志记载有误,实际应该是丛兰之孙丛淑模所书,这在民国版《古代名人大词典》中是有记载的。丛淑模的书法在当时很有名,至今可见的还有槎山千佛洞的题额“千真洞”三个大字。该石刻距今已有420多年的历史,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那么他为什么在此刻这三个字,且规模如此宏大?初老前辈说,丛兰自尚书任上退下来以后,就在万石山结庐,此处的这一片山被丛兰买下,作为讲学和养马的地方。丛淑模为纪念他祖父,便在山上刻了这三个大字。丛兰曾任工部尚书,为正二品大员。按汉制,丞相、太尉、御大夫别称“万石“(担),月俸各350斛谷,后泛指官位高的人为“万石(担)”或“万石(担)君”,丛兰当然可称为“万石君”。因为这是丛氏的地盘,又因为此山石多而广,所以既可称为“万石山”又可意会为“万石(担)山”,刻字者巧妙地运用了汉字字同,而音意不同的特点。至此我方恍然,不禁对初老更生敬意。

石洞与鸾木阁

在邵维志的引领下,我们在刻字西近100米的山崖下,找到了县志中记载的丛磐讲学的石洞。据《丛氏源谭》丛磐墓志铭载:丛磐,字益安,太子少保,工部尚书讳兰之子。生于成化乙巳年,殁于嘉靖辛亥年。选贡生,曾做过地方官。后隐退“归来时字号龙潭翁,结峁于万石山以居,子弟从游者多至成材。”“生子四人”淑模排行老三。丛磐就在这样的石洞里讲学吗?细观此洞,外敞内缩,形如蛤蟆口,口外高两米,宽3.5米,进深约8米。洞内高2.5米,内宽6米,可容纳30人并坐,不知是因洞而设学,还是因学而凿洞,无考。洞内较清洁,洞口外杂草丛生,藤蔓攀爬,据说洞的西侧还有一亭,名曰“冀然”,不知废于何时,现已遗址难寻。但现在可寻的是“鸾木阁”遗址。

邵维志老先生告诉我,在山的对面,以前还有一座庙,现在仍可找到痕迹。我一听顿生好奇,不顾疲劳,催邵带路一观。走下陡坡,趟过深草,跨过哗哗流水的小河,来到小路西侧的一座石屋前,石屋现已无人居住,房前屋后果树上的果实已被摘光,萧条的枝叶随风摇曳,屋后的一棵大柿子树果实累累,黄灿诱人。

我们穿过果园,翻上三条地堰,来到了一座巨大的陡崖面前。邵先生指着脚下这块一亩多地的地盘说,这就是古庙的所在地。我环顾四周,啧啧称奇,古人可真会选地方,这里背靠巨大崖石,面对一片沃土,南山苍翠葱郁,生机盎然。如果说“万石山”三字是在“Ω”形的左怀,那么这里正好与之对应是在“Ω”形的右怀,三面环山,隔河与东山相望,现仍感灵气十足。我们找到了庙址上的一堆乱石,又看到了前面一条东西长10余米,高2米由巨石砌成的崖墙,邵先生说这是庙的南台子。台子中间有一道石砌的台阶,后来被村里人拆走了。这里原是一座很雄伟的大殿,他小时侯经常到这里来玩。大殿为三间结构,上下两层,前面均有较大的出厦,出厦下面是走廊,两根通天石柱挺住上下两层走廊。一层大殿内供桌上放着牌位,书何不祥。登楼梯上二层,可见大殿内供奉着七个“泥老爷”(泥塑),不知名何。二层檐上用大匾写着“鸾木阁”三个字。东西两面各有三间对口厢,正南是高大门楼,门楼下是青石阶,曾有道人居住。1947年八里张家张连忠,带领村民将此建筑拆毁,砖瓦木石搬回村里建了八里张家小学。有一扇殿门被下面石屋主人拿去做“风门”,现仍挂在门上。

在向回走的路旁地堰上,看到一截一米多长的原殿石柱,石柱是八棱形,直径约40厘米,雕工精细,上面还有榫槽。向南走不远,石柱的一个基座垂头丧气地卧在深深的河槽内,我真担心会被山洪冲走。另一个石柱座则在离它300米远的北边的路旁。近观之石座为圆柱鼓形,高约30厘米,用青石雕成。可怜当初这一对姊妹座,现在被遗弃于深山之内,一个在河内,一个在路边,遥相呼唤,却难见面。后据初钊兴提供的资料,此建筑名为“鸾木阁”。为丛氏传人、廪生丛大馥于明崇祯七年(1634)所建。

得知这里仍有丛氏的后裔在此居住,经邵先生的指点,我敲开了一丛氏后裔的家门。主人叫丛义滋,今年75岁。他性格爽直,热情好客,是山里的第四代丛氏传人。在他口中我听到了不少关于丛氏家族的奇闻异事和关于“万石山”的传说、鸾木阁的回忆,言词间流露出难以掩饰的自豪。他热情的邀我明年春天来吃樱桃、吃杏、吃李子。

辞别了老人天已近黄昏,我们的车也该来了。等车之际看到草丛中有一只雄性野鸡,对我们发出了咕咕的叫声,看没有伤害它的意思,便摇摆着美丽的羽翎很绅士地向草林纵深走去。我们也该回去了。

坐上北归的轿车,迎着落日的余晖,看着远去万石山,脑海里浮现出清江都诗人吴肇煌赞美万石山的一首名诗。

“万石巑岏曲径通,  登临身到白云中。

千层松叶晴岚翠,  数仞枫林夕照红。

秋草晚连孤嶂远,  飞泉响落半山空

攀援更上丹峰顶,  天海苍茫望不穷。”


 
  精品推荐
  活跃会员
  征文启示
    尊敬的广大文学爱好者,文登之窗原《文学读书》栏目现经过改版,已更新为《文登文学》,广大新老文学爱好者可在本栏目下方的"文学爱好者专栏"中根据作品分类发布文学作品。具体方法如下:
    1、点击"会员注册",填写用户名,设置账号密码(此账号可在新区论坛中通用)
    2、以前曾经在原《文学读书》中发布过文章的老用户,可使用原来的用户名,但需要重新注册密码。
    3、点击"登陆发布"选择主题分类,发布作品。
    欢迎广大新老文学爱好者积极发稿。如果想加入文登作家协会,可与陈秘书长联系。
    联系电话:13563141866



copyright© 2014 文登之窗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编号鲁B2-20100020号
 电话:0631-8985020  鲁icp备090749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