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登市昆嵛路桥南端西侧的抱龙河畔,有一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它枝蔓茂盛,茁壮整齐,自觉向上、向外生长着,“绝无旁枝斜出”,远远看去,犹如一把巨大的芭蕉扇牢牢地插在河堤上,欲与交通大厦试比高。
白杨树通高30余米、树冠直径18米、树本周长约3米,需二人合抱方能环绕过来,大概是目前文登市区内现存最高大、最硕壮、年代最久远的植物了。几十年来,它一直这样傲然挺立于抱龙河畔,宠辱不惊、泰然自若,饱受着大自然的雨雪风霜;目睹着抱龙河的水清水浊、水落水涨;俯瞰着河上的桥拆桥建、人来车往;见证着城市的兴旺发达、道路的拓宽延长。
雨天,人们可在它的怀抱里暂避一阵;夏天,人们可在它的荫区内纳凉小憩;到了夜晚,一对对恋人在树下卿卿我我、细语呢喃。
这棵白杨树是何人、何时、处于何种动机栽植的,为何仅此一株,而无有旁邻?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访了河边居住的几个年岁较长的老人,并在文登县志上得到了证实。
文登城南面有一条抱龙河,雍正本《文登县志》载:“抱龙河在县南一里,源发驾山,西会送驾河,入姚山头海。”因在城南,故又称城南河。以前的抱龙河上没有像样的桥梁,因夏季水大流急,冬季由文登桥会组织临时搭木桩石板桥,冬建夏撤,人行桥上,车马走沙河。1944年,文登古城墙拆除,以古城西墙为路基,拓展为南北向街道,称昆嵛路。1957年,抱龙河第一座大桥在昆嵛路南端建成。这是文登外出西南的唯一通道,大桥全长111.7米、宽8.5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梯形梁架支桥,8孔。据老人讲是苏联人设计建造的,并且采用的是苏联水泥,异常坚固。大桥是东北—西南走向,到了河的南端,公路出现了“Y”字分配,一路向西南,穿过现在的河滨公园接米山路,作为文登的西出口;一路向东,沿南河坝于河南村后行至文城桥南端,经二中(古称三里庙子)向南去张家埠,是埠口港至文登的唯一货物通道。因桥南向东的那段路基坐落在南河坝上,既要担负防洪,又要保证道路畅通,县政府便组织人员在河坝的两侧,栽上了白杨树。西侧因是河坝,也栽植了几株。随着1974年东面文城桥的落成和1984年的城南河治理,加上1985年米山路打通了河南村,向东穿村而过,河坝上那段公路就失去了作用,因此该河堤上的白杨树就被全部割除了。桥的西面由于几次规划,其余的白杨树也相继割除了,只有这一棵所幸处的位置好,而得以存活至今。
既然是栽植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树木,算来也有四、五十年的历史了,几十年来,抱龙河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白杨树是最好的见证者。
史载抱龙河多次破堤为患,历届政府多次修葺。但20世纪70年代以前水患未能彻底根除。1984年11月20日大规模治河工程开工。全县23处乡镇有15处参战,每天组织民工4000余人,400多台推土机参加施工。至1985年5月末竣工。投入工日48.08万个,投资340万。工程东起七里河村南漫水桥,西至城南河与柳林河汇流处,全长6.6公里,流域面积98.2平方公里,河底宽100米,堤高5米,坝顶宽12米。结合堤防工程,建成了秀丽的河滨公园。河道工程按50年一遇洪水流量设计,100年洪水校核,最大流量可达每秒1250立方米。自建成后历经几次大的洪峰,河堤安然无恙,白杨树也得以巍然敖立,毫发未损。
随着堤防工程的完成,河面上的大桥也如同瓜藤拓蔓一样向河的对岸跨越。1988年文登撤县改市,自此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拉开了序幕。这年秋,市政建设者们在白杨树的眼皮底下,将使用了30多年的昆嵛路老桥进行了拆除、重建。该桥确实坚固,不愧为“苏联技术”。当桥面的槽板吊走后,均匀伫立在河底的七座平板式桥墩令施工者难以奈何,最后只好在桥墩的底部凿排孔,放炸药,将根部的混凝土振空,将桥墩平卧于河底下面,像一张张翻过的书页。随着一页旧书的翻过,新的建桥工程一个接着一个,十几年的时间里,在抱龙河上相继建成了抱龙桥、双龙桥、文山路桥、柳林河桥、桃园南北桥、文化路桥、初张路桥和文城桥新建大桥等数不胜数的桥梁。现在的抱龙河上,桥梁密布,纵横贯通,承载着文登的深情,通往四面八方。
河边的白杨树,你见证了文登的兴繁、凝聚着文登的灵气,并将继续以其壮体繁枝,同文登市民共同享受着人与自然和睦共处的温馨,和河在城中、城在绿中的情致。遥看着东端美丽的抱龙河上游,几年来崛起的义乌市场、新车站、文登学公园、抱龙河公园的新姿;向西遥感着壮美的抱龙河下游,文登西出口错综复杂的立交通道,及桥下的滔滔碧水、荫荫绿树;环顾着龙河两岸美丽的文登越建越美好、越建越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