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威海,长在威海,对威海的语言颇为熟悉。我发现,威海人说话有很多“言不由衷”的时候。
镜头一:爷爷病了,不能吃硬食。妈妈做了碗鸡蛋面端到床前:“爹,起来喝点汤吧,稀汤寡水的,喝着顺溜。”
“稀”和“寡”都是少的意思,少汤少水怎么能算是软食?
镜头二:妈妈到二婶家串门,刚跨进门槛就打招呼:“哟,做啥好吃的?打老远就听到鲜味了。”
味道是用鼻子闻出来的,用“听”岂不让人费解?
镜头三:妈妈坐在炕上和二婶拉了会儿家常,起身要走,二婶热情挽留:“着啥急?站会儿再走吧!”说着把妈妈拉回炕上坐下。
这里的“站会儿”没有“站立”的意思,而是“呆会儿”、“玩会儿”。
镜头四:星期四,我看见小明边走边嘟哝,就问他:“小明,干啥去?”小明没好气地回答:“人家在家写作业,可俺妈非上我到俺姥姥家去一趟!”
这里的“人家”实际上是小明自己;“非”应是“非……不可”;只用“非”字,意思刚好相反。
类似上面的趣话还有很多,我们几乎天天听到、说到,习惯成自然,没有人认为这是错误的。我们威海语言源远流长,错误也根深蒂固。看来,推广普通话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