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有幸接到了《威海晚报》时记者的邀请,要参加文登文化沙龙举行的《偷书贼》观影活动。《偷书贼》,据说是一部好评如潮又非常经典的美国影片。从“偷”和“贼”来看,此片应该是讲一个江洋大盗的故事。不对,从中间一个“书”字来看,应该是讲一个类似于“囊萤映雪”求知若渴的贫寒书生励志成才的故事吧?单凭这个名字,我就觉得它很奇怪,因我们的老祖宗有句话叫:“窃书不算偷”。所以观看之前,我充满着期待。
十四号晚上在御清华小区一家生活体验馆里,终于一睹为快!令人吃惊的是,影片里的主人公与我所想象得大相径庭。原来是一个以二战为背景,饱受德国纳粹战争之苦的平凡小人物,一个叫莉赛尔的小萝莉。故事在一片战争的阴霾下徐徐展开,意外的是,出任旁白的竟然是死神,我的心也一直跟着它在一片阴郁中压抑着。
战争让莉赛尔离开了母亲,失去了弟弟,到了陌生遥远的养父母家里。在这里,她得了养父幽默而又和蔼的关爱,得到了表面冰冷而内心善良的养母的照顾。有了邻居小伙伴鲁迪和犹太青年马克斯之间朦胧的爱情及友情。可这来之不易的慰藉,并没有给莉赛尔带来更长时间的快乐,一切被战争很快就吞噬了。这是一部让人性中美好善良与丑恶残暴的充分暴露和体现的影片。
《偷书贼》中的书,在影片中自始至终是一条引线。它不仅是个道具,更是一个活生生的配角。第一次出现是葬完弟弟的墓地,莉赛尔眼里的这本书,更多的是对弟弟割舍不断的思念。通过它,莉赛尔有了能阅读从纳粹兵火堆里偷偷拿出来的、从马克斯那里和好心的夫人那里得到的书的能力。她又通过了这些书中学到的知识,帮助受伤的马克斯,帮助躲在防空洞里遭受惊吓与痛苦的人们。影片在反复地告诉我们,书就是知识,它可以给人以尊严和力量。可以在遭受的苦痛中,打上知性的烙印。从而,给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个希望和憧憬的高度。这个高度则是疼苦中的人们,与生活抗衡的最好武器。
列宁说过,“书籍是巨大的力量。”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他还说,“每本书都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可见,书对我们人类的作用。从“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到“我给大家推荐的一本书”到今天的“偷书贼”观影活动,我对《威海晚报》领导们组织这些文化沙龙活动的行为,肃然起敬。是啊,我们的社会不正需要这些有利于自身与整个民族进步的读书活动吗?
感谢《威海晚报》组织者,对我们的社会以正能量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