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作为尖子生,提前一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参加工作时他还不满18岁。父亲来到一个较大的渔村任教,他的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有比他大的,有比他小的,还有和他同龄的。父亲性格温厚,对学生总是循循善诱,耐心讲解,深受学生爱戴。上课时他是老师,放学后他们就是朋友,父亲跟着他的学生们赶海,搂草,不亦乐乎。或者放学后,父亲写黑板报,学生们就跑前跑后,搬凳子,递粉笔。课外活动时父亲带领他们排练节目,教给他们拉琴、表演、朗诵。父亲还给他们读《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新书,使孩子们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和他们以前不知道的事物。父亲的到来,给闭塞的村子带来了清新之风,学生们空前的活跃起来。后来父亲调到县城工作,离开了村子,可他和学生们的友谊一直延续到现在。
父亲有一位叫浩欣的学生和他来往最频,浩欣叔的女儿莉子和我也成了好朋友,我俩最喜欢听浩欣叔讲他们师生的故事。诸如:半夜他们到海边用手电筒照蟹子,遇到“海夜叉”,把他们吓得人仰马翻,夺路而逃……还有父亲为学不会应用题的学生除了准备石子、草棍,还和泥做了许多馒头,水果风干充当教具……他们这些段子妙趣横生,百听不厌。这不,他趁父亲不在场的时候又开讲了:于老师来我们村时还是个孩子头,和我们般大不小,穿着家织布黑棉袄,留着光头。我们经常开玩笑说:“老师,你这打扮能找到对象吗?”于老师一听这话就皱紧眉头:“你们把书读好就行了,别瞎操心!”他看我们还有继续操心的趋势,就神武地说:“告诉你们吧,我在师范读书时,追我的女同学多了去了!”每说到这里,浩欣叔就伸出右手向前挥去,做出狂追的动作,把我和莉子笑的肚子疼。我好像看到了他们师生亲密无间的戏谑场面。
父亲班上有一个叫王礼的学生,长得又瘦又小,家境贫寒,衣服破旧。天冷了,满地清霜,王礼还打着赤脚,一双小脚冻得通红。父亲领了工资就拉他到供销社买了双蓝球鞋。第一次穿上新鞋的王礼,竟挪不开步,他一头扑到父亲怀里,放声大哭起来。现在王礼叔已从部队转业,在县城工作。节假日经常到父亲家里蹭吃蹭喝,同父亲聊天下棋,俨然一对父子。
父亲不以成绩的高低评价学生,他常说:每个孩子都有他的特长,国家需要知识精英,也需要普通建设者,两者同样重要。只要品德端正,就是好学生。这就是我父亲——一个普通教师的情怀,正是有千千万万像父亲这样的教育工作者,祖国的教育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2013.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