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一个如诗如画,摇曳多姿的季节。也是一个缅怀故人,踏青扫墓的感伤节日。
雨润清明,驱走料峭春寒;风绽迎春,带来明媚春光。每到清明时节,春回天暖,细细的春雨滋润着大地。迎春花那长长的枝条上开满黄花,小小的花朵沐雨带露,娇艳欲滴,晶莹剔透,就象满天星斗遍布在千山万岭,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迎春花本是普通的春季花卉,只因为它开在清明,开在坟头,人们还称她为茔头花,清明花,把她寓意为感怀亡灵,寄托哀思的亲亲使者。
一年前,美丽优雅的母亲突患绝症绝尘而去,在女儿的心头留下了永远的伤痛,清明时节思念更深。妈妈的音容笑貌宛如梦里相见,历历在目,永生难忘。
虽然妈妈已不再年轻,但她一点也不显老。挺拔的腰身,优雅的着装,从容的举止一如她年轻时的美丽姣好。妈妈是新中国培育的师范生,经过战乱和穷困的人最懂得珍惜和平的阳光,年轻的她同新中国一起蓬勃向上,激情飞扬,满怀感恩之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从教40多年,她作风严谨,踏实肯干,成绩卓然,当了一辈子模范。
我和妹妹小时候由奶奶和姥姥抚养。她则一个人轻装上阵, 一心扑在工作上。我是六岁那年,奶奶过世后才回到了母亲身边,亲眼目睹了母亲拼命工作的全过程。从一开始,我就发现母亲一个人要教两个年级:二年级和四年级的全部课程。一上课妈妈忙的就象个陀螺,教完二年再教四年级,而且教一个年级时,另一个年级的孩子还受影响。那时农村的小学大致都是这样。母亲最累是在宋村的庐上村,全村四个年级只有她一个老师,教室里依次坐满一、二、三、四年级的学生,语、数、美、体、乐所有科目都是她一人担任。累哑了嗓子,咳嗽不断。妈妈的胃病累得发作了,疼的满头大汗,她也不离开教室,不离开孩子们。妈妈从没休过一天病假,她最后还是死于胃病,只能说是积劳成疾啊。晚上还要备课、家访,写黑板报,一刻不得闲。我那时九岁,妈妈要求我自己洗衣、刷鞋,自己照顾自己,结果我的头上长满了虱子。妈妈在那种各年级上课相互影响的环境里教出来的学生却是全乡镇成绩最好的。在“社教”运动中,有人想拿母亲有海外关系说事,驻村工作组拍案而起:“象这样勤奋工作的好同志还要挨整,天理何在!”人们只好作罢。
文革期间,她在高村担任四年级班主任,无论外面如何混乱,她的班级始终秩序井然,正常上课。有一天晚上,母亲外出办事,回来时已经很晚了。她发现大街上的路灯下还有一个孩子在玩耍,走过去一看,是自己班上的学生,母亲赶紧把他送回家,告诉他赶快休息。第二天上第三节课时,这个孩子就熬不住了,昏昏欲睡,最后他站起来说肚子疼,要请假回家。母亲不动声色地准许了。中午一下课,母亲就来到了男孩的家,发现他果然躺在炕上呼呼大睡。他母亲也说孩子没病,只是困了,回家睡会儿。我母亲叮嘱她以后要督促孩子早睡早起,别影响第二天上课。几年后,这个男孩在参军后探家时特意来看妈妈说:老师,我上了几年学,都是胡混的,只有在您教我的那两年里学了点知识。到部队后才知道文化知识的重要。
教书育人,是妈妈毕生的信念。她有一本《昆嵛山的火焰》,走到那里都带在身边。她常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读给孩子们听,她教过的学生都知道张连珠、刘伏考、于得水等英雄的名字;记住父辈那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懂得胜利来之不易,不能忘本,要用高尚的品德和优异的成绩报效祖国。在文革时,她绝不允许有的学生欺负所谓“黑五类”的孩子,教育孩子们分清是非美丑;在寒冬,坐在炉火旁的是衣着单薄的孩子……
清明节啊迎春花,每逢佳节倍思亲。无限深情化做悼念美文,轻轻放在母亲墓前,祈望母亲感知。泪眼朦胧中妈妈的身影渐去渐远,迎春为伴,清风相随……哦,起风了,漫山遍野的迎春花迎风舞动,象猎猎飞扬的经幡,传播着先人的风貌、精神、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