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小时候就心灵手巧,4岁能给梭子上线,5岁会结网,7、8岁时就能在邻居阿姨的绣花撑子上,飞针走线铺底子。妹妹的这些巧绩,在姥姥的一条街上传为美谈。
可是我一点也不喜欢她,主要原因是她只比我小一岁半,在我还没准备当姐姐,甚至是我还没有记忆时,她就降临人间。等我有记忆印象时,她已是一个满地乱跑圆脸短发的假小子了。你看人家英兰背上背的妹妹小燕妮,刚刚一岁多,小鼻子小嘴大眼睛,小小的脑袋枕在姐姐的肩头,两条软软的小胳膊紧紧地搂着姐姐的脖子,要多可爱有多可爱。特别是两家的孩子在姥姥的大炕上玩过家家时,小燕妮温顺地在炕上爬来爬去,扮演“孩子”的角色。那时家里没有水果、点心等零食,我们这些扮大人的只好时不时地用剪刀剪一块硬硬的熟地瓜干填在她嘴里。她虽然嚼不动,但每次都乖巧地张开小嘴噙住,等到她嘴里的硬瓜干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任由口水横流了。可你再看我身边这位,长得比我还高,都不知让她扮什么好了,真没劲。
虽然我不喜欢她,可是我发现她在邻居的孩子中,人气却是蛮高的。东邻张红,西邻英兰,她们三人同岁,是从小的玩伴。每天睁开眼她们就来找妹妹玩,好像离开妹妹一天,她们就没法过了似的。妹妹6周岁半时,又比她俩早两年上学,率先跨入小学生一族。她俩每天都眼巴巴地盼着妹妹放学,好给她俩讲学校的趣事,书中的故事。可是,现在又有三个家住姥姥北面的后屯的女孩子粘上了妹妹。每天早上上学时,他们都在姥姥的大门外,把妹妹新取的大名喊得山响:“于水!于水!”放学归来,她们三人都得到姥姥的大院子里来玩会儿才回家。她们逛逛小姨栽的花坛,吃几个大杏树上的酸杏子,和妹妹做会儿游戏,不等天黑透不肯离去。
由于母亲工作忙,妹妹一周岁就送给姥姥抚养,妹妹是在姥姥的村子里长大的。同父母分隔两县,百里之遥。一年中,父母回姥姥家看望她只有两三次。母亲被工作所累,对自已的孩子反而没有多少热情。我从来没有看到母亲爱抚过妹妹,可妹妹毫不以为意,同父母没有半点疏离感。只要看到父母骑着自行车出现在街头,妹妹就兴高采烈地扑过去,激动地大喊:“爸来了!妈来了!”喊得整条街人尽皆知,她好像在向人们宣告:我这个留守儿童也有爹妈,他们今天看我来了!
有一次,妹妹和小伙伴去供销社打酱油,遇到了一位赤山的许老师,他英俊的面容,骑车的身姿像极了父亲,妹妹一边喊着爸爸就一路狂追。等到追上了一看,不是爸爸,妹妹又羞又恼,更多的是失望,不禁一下子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直到后面的小伙伴们赶过来……
大约在妹妹十一二岁的寒假,有一天,父母回来了。妹妹看到姥姥和小姨同父母唠家常,便走过来小声说:“姐,咱俩去搂草吧,让大人们说说话。”我一愣,这可是难得的团聚时刻啊,我从来没想到妹妹这样懂事,急忙点头应允。我们俩拿着抓子草包,顶着大风,向山野走去。那天的北风特别大,但天气晴朗,阳光很好。山里的草早被人们搂得净光,加上风又大,我们没有搂到一点草。于是我们在一个背风向阳的草堰下,相拥而坐,听着呼呼的北风从草堰上刮过,承受着阳光的温暖爱抚。这时,我才感到有个般大不小的妹妹,是多么幸福。
2013.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