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之窗首页 - 资讯 - 供求 - 招聘 - 房产 - 婚庆 - 家居 - 汽车 - 法律 - 健康 - 企业 - 摄影 - 书画 - 文学 - 收藏 - 周易 - 美食- 社区 - 优惠券
首 页 文登作协
作协简介 组织机构
作协章程 作协成员
文坛动态 文登作家专栏
小说 诗歌 报告文学
随笔 戏剧曲艺 文学评论
文学爱好者
小说 诗歌 随笔
散文 杂文 游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登作家作品 >> 散文随笔
翰墨余香今犹在 掩卷还忆去年人
作者:王德松

——写在《尧山公文集》出版发行之时


   盼望日久的《尧山公文集》终于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闻讯不胜欣喜,心情难以平静。岁月更迭,斯人长逝,昨天的故事渐渐远去,今天的发生又成为明天的历史。当此之时,我们应该铭记那些为文登书写历史的“去年人”。

   诗文一卷  长留世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在文登历史上,就有不少仁人志士,以笔以墨、以书以志、以吟以诵……记录着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尧山公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诗文的形式,记述历史,传承文登学文化,讴歌真善美,抒发了对这方热土的挚爱和依恋之情,向我们传递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乡土的深厚情感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尧山公清标立世,诗文垂世,温暖后人,堪称学范。

   去年5月上旬,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尧山公。那是在尧山公的女儿——陆永信老师的家里。

   五月的文登,柳暗花明,和风徐来。在文登一中教师住宅区,在一间朴实的书斋里,我见到了陆永信和她的丈夫王熙廉老人。陆老师的书案上,摆放着两部书稿,这是两个手抄本,纸张颜色泛黄,但着墨工整,字迹娟秀,足见功力。

   陆老师告诉我,这是她父亲尧山公自清末到民国,乃至共和国头20年间的部分诗文手书稿集萃。据了解,这两部书稿由尧山公三子陆永文先生,于1994年汇集、整理、复印、装帧成上下两册,定名为《尧山公文集》,并分别寄给其余六个弟兄姊妹收藏,以志纪念。从老人写作时间上推断,这部书稿已经尘封了半个多世纪,今日经陆家亲人推荐,我才有幸先读为快。全书文辞清丽,内涵厚重,资料翔实,填补了那个年代史料的缺失,因此颇为珍贵。读后,顿时萌生了刊行于世、教化社会的打算,遂向陆永信夫妇提出了我的建议,并得到陆氏宗亲的鼎力支持。他们决定,出版费用全由陆家负担。尧山公第五子陆永章、小女陆永信和丈夫王熙廉,均年逾八旬,带头奉献,孙子、外孙亦踊跃解囊,力促文集面世,令人感佩不已。陆家族人血浓于水、世代绵延的亲情和急公好义的美德家风表露无遗。

   尧山公原名陆福仁,字尧山,1895年生于文登县文登营村。年少时,曾入私塾学习,启蒙阶段便受过良师的严格教诲,更得父亲陆长胜的苦心栽培。陆长胜是清朝武德骑尉,能武善文,不仅关注儿子学业,更在爱国、治家、笃读、进取等方面言传身教,为其植入了家族传统。受陆氏家风濡染,尧山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养成了和善勤奋的禀性,赢得街巷邻里的敬重。他一生务过农、执过教、经过商、做过工,闲暇之时,或游历名胜古迹,或寻觅文化根脉,或综罗百代歌赋精微,常与异乡契友、兰亭修禊,赋诗填词,唱和酬答,折射出尧山公的文人气节和大家风范。

   尧山公一生创作甚丰,遗憾的是多数作品散佚于十年动乱之时。《尧山公文集》为劫后余存,仅收录五七言绝句和律诗、词、楹联、挽联、传记、书牍、杂文、邑人拾趣、陆氏谱书等478篇。抚阅文集,尧山公高旷的修为、渊博的学问、深厚的文学功底、严谨的治学精神、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以及正心、修身、齐家的忠孝义礼道统理念,令人肃然起敬。尽管时过境迁,但其中仍不乏精华存在,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尧山公文集》的出版,不仅为我们追寻历史,保护先贤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尽到了一份责任,也为我们留住了一份乡情,留住了一部地方传统文化史鍳和精神财富。

   高情迈俗  书如其人

   《尧山公文集》,全书308页,几乎均为作者手书影印。因此,我们在浏览华美辞章的同时,还可以仔细品味行云流水般的书法。当然,这是另一种艺术享受。

   从文化语境中解读尧山公的书法,不难看出原生沉潜的诸多经典笔迹。他远向魏晋上溯,近向俊贤看齐,其笔书承接了书法源流发展的正脉和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精髓,展示出一个书家地道的中国精神。书法是心灵的艺术,是思想者的行为,需要一生的修炼。尧山公的书法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从儿时握管,笔墨伴其一生,直到晚年仍笔耕不辍。他为自己的书艺走向大雅而呕心沥血,一往情深。这种勤奋执着、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传承。

   尧山公的书体,信手挥去,跌宕起伏,字里行间,真情流淌,给人以清新淡雅、朴秀空灵的意趣。书为心画,字如其人。写书法实际上是写心境,写人生,写到一定的境界便能体现出一个人的艺术修养和个性特点,也自然地流露表达出书法家的内心世界。随着年岁益长,阅历愈多,必能书人皆老,通汇圆融。尧山公有一颗美的心灵,他用书法记事,寄托他的情思,生命的感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现实社会与生活的关怀。他所表述的美好生活,闪光的东西,正是人间真善美的真谛,也是“人间正道”之所在。他挥洒着一股清气,醉心于汉魏风骨和晋唐书帖法度之中,徜徉在传统文化的大道上,高情迈俗,让快意和宁静浸透在灵魂之中,这是他的可贵之处。

   书法在纷杂的世界中,是心灵最好的依附。手捉一管毛锥,思接千载,心游万仞,可以直抒胸臆,可以放怀驰骋,也可以从现实生活的奔忙中逃脱出来,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但是,尧山公没有这些闲情逸趣,他更多的是用书法来记述过去劳苦大众的苦难,和新社会美好的世事人情,叮嘱儿孙们立德做人。上世纪50年代,他的孙子陆维元,因品学兼优,16岁从牟平师范毕业后便走上讲台教学,月薪49.5元,为当时教育界的高工码。他高兴地写信向爷爷报喜。刚到北京不久的尧山公看完来信,又高兴又担心,立即提笔回复叮嘱:“维元孙儿如面,来信收见,诸情尽悉。我和你祖母以及你伯父母等均各安吉,生活亦可维持,统望勿念。惟对你之不求学而教学,我亦颇为不满,且多顾虑。论学识缺乏深造,问年庚又太幼稚,出而为师能不误人子弟?其谁信耶?但事既已成,遂我又远隔他乡,冒昧妄谈,终于未济。务忘你对所教功课总要细心,免滋鲁鱼之谬,所负责任更须努力,严戒马虎之兆。现今虽是教学,勿疎所学,日后遇有机会或可另求造诣。倘能来京更遂吾愿,只要你勤慎奉公,忠诚励己,不荒学习,不染嚣张,则我与你之父母均所至盼至祷,希你三复深思,无或忘焉,别不及示”。一封平常家书,浸透着尧山公对后辈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折射出陆家族人慈范懿德、治学严谨的家风。在尧山公的诗词楹联里,于细微处默化育人的例子不在少数。他善于透过日常小事,向人们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目的是让人们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时该以何种姿态面对生活。书心树人,宛如良风徐来。这是诗人从心中散发出来的纯真正道正能,这是给后生晚辈们的启迪。

  家国仇恨  民族脊梁

   尧山公不仅有一颗中国心,还有一幅铁肩担道义的民族脊梁。

   为防御倭寇侵扰山东沿海,明王朝自1369年在宁海州文登县设立巡检司起,文登便成为海防前哨。1593年,朝廷调集大批南方水路官兵到山东沿海一带布防,尧山公一世祖陆廷标,由江南来到威海卫守土戍边,从此安营扎寨。至清乾隆中叶,廷标祖的二孙陆天相克绳祖武,从军绿旗长驻文登营,随赘谢氏胥宇兹土,嗣后瓜瓞绵绵。至清晚期,陆氏族人第七世,也就是尧山公的父亲陆长胜继续从戎戍边,被大清王朝授予武德骑尉,官阶五品。血脉相连的尧山公秉承先父家训,崇文尚武,家国情怀,萦绕在心。当1937年日寇全面入侵中国,中华民族生灵涂炭之时,尧山公耳闻目睹了日军暴行,激起他强烈的民族仇恨。1940年2月16日,日军侵入文登,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文登大地到处弥漫着血腥。为了维持其长期统治,日军一边残酷镇压抗日军民,一边纠集反动势力,四处建立伪政权。与此同时,网络地方乡绅和乡贤为其服务。作为地方清流的尧山公,自然首当其冲。日伪军软硬兼施,催逼他出任文登营伪村长。富有民族正义感的尧山公岂肯答应?今天,我们从他的诗文里看到,那时文登乱世情景和他的真实作为。他在“时事感咏”中写到:“任他交徧讁摧谁,抱定良心不自欺。惟羡中山藏旨酒,忍嘲伯道弃娇儿。回思往事浑如梦,苦逐前程总是痴。只可安常随造化,听夫天命复奚疑”。从中可看出,尧山公宁肯抛妻别子,撇家舍业,远走他乡,也不做违背良心之事,决不给日本人当走狗、做亡国奴的真情实感。在他后来的回忆里,记载着那时的真实情况:“抗战期间日伪陷境,人心惶惶。我在家,他们硬要我出来当伪村长。为了避免给日本人办事,我曾一度设法逃到大连甘井子,在兴顺号司账。在兴顺号两年多,目睹了日本警察时时借故打骂勒索,瞧中国人不当人。我实在无法忍受,乃又辞职回到家乡……”足见尧山公宁向直中取,不从曲中求的高贵品格。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最艰苦的阶段,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943年初,回到家乡后的尧山公写信给正在西南联大读书的大儿子陆永俊,让他弃学参军,并先后把在家里的三个儿子陆永文、陆永泰、陆永章和一个侄子陆永生送到了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前线。长子陆永俊谨遵父嘱,同西南联大八百余名热血青年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青年远征军,在援华美军部队中充任译员。陆永文、陆永泰、陆永章和尧山公的侄子陆永生参军入伍后,同胶东子弟兵一道开展敌后游击战,拔据点、攻碉堡、反投降,粉碎日、伪、顽的猖狂进攻。尔后又随部队越胶济、踏沂蒙、跨陇海、过长江、入辽进川,搏杀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儿子和侄子们没有辜负父辈的厚望。他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杀敌,屡立战功,捷报频传。他们的英雄事迹感动着家乡人民,特赠送了一块由文登贡生蒋成翰书丹的“功在人民”的匾额以资褒奖,梓以世代铭记陆家族人为国为民英勇献身的光荣事迹。这块厚重的匾额现已被天福山革命纪念馆珍藏。

   为国分忧  匹夫有责

   战争年代,尧山公披肝沥胆,为国尽忠,和平时期仍不忘为国分忧。

   1950年,三子陆永文任华东军区司令部警通队、汽车队政治指导员。经军区司令部批准,同意他接父亲来南京省亲。适逢陈毅司令员的父亲也来南京看望儿子,尧山公与陈父一同住进军区司令部招待所。他们与前来探望子女的亲属们很快由相认到相知,感情日益深厚,常在一起谈论旧社会的苦难和新社会的甜蜜,个个沉浸在幸福之中。不过,亲属们的到来,给部队带来不少压力。时间长了,有的干部干脆动员亲人早一点返乡,但很多人不想走,认为儿女们南征北战打下的天下,做老子的就应该尽情地享受。这时,尧山公了解到部队干部的供给实情,理解了做儿女的无奈,便出面劝说这些亲属们早日离开,以减轻部队负担。他立说立行,带头先走。临别作诗《别三野司令部招待所》:“所内全盘住大楼,三餐食味半珍馐。谁还肯作家乡梦,我亦无牵客路愁。座上盈宾同北海,榻间多士少南州。樵夫学说渔翁话,为表离情纪念留。”他在序中说:“叨荷招待,实深铭感,兹当临别,留赠俚言,不顾妍媸,藉鸣谢悃,倘不见哂见责,而视为秀才人情,则更幸甚。”从中可看出,他的洒脱与情义。临走时,他又给住所的家属同人赋诗纪念:“孟尝食客仅三千,尚有鸡鸣狗盗贤。况说冯驩能市义,吾侪何可尽流连”。一次平凡省亲事,他都能晓以家国情。这就是尧山公善解人意、包容理解的宽广胸襟。

   诗书继世  仁德传家

   尧山公诗书继世,目的在于仁德传家。从他记载《二十四孝》《二十四悌》可以看出,陆氏家风之正统。他常教育儿女:“孝悌为先务,本立而道生”。也就是说,善待父母为孝,善待兄长为悌。做人要孝敬长辈,敬爱兄长,这是孝道,是做人的根本。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不能感恩,那对谁还能有感恩之心?父母的慈范懿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女们的心灵,使他们从小就知道“爱人者,人恒爱,敬人者,人恒敬”的为人处世道理。是的,一个关爱别人的人,会因为他发自内心的无私和博爱精神,而得到别人的关爱,一个尊敬别人的人,也会因为他的庄重恭敬,待人和蔼可亲,而得到别人的尊敬与爱戴。相反,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关爱别人,尊敬别人,也必将得不到别人的关爱和尊敬。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没有播种就不会有收获。尧山公还教育子女:“善与人交,言而有信,心口如一,童叟无欺”“不作风波于世上,但留清白在人间” “家庭和睦,疏食尽有余欢;骨肉乖违,珍馐亦减至味”“自处超然,处人蔼然,得意欿然,失意泰然”的处世观念。这不仅是陆家的美德家风 ,也是泱泱中华的正统国风。陆家族人不失先辈教诲,代有才出,卓荦不群。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陆家子孙有17人同时考上重点大学,并在各自领域学有所成,有的成为博士生导师,有的成为学术权威,有的成为知名专家,有的成为知名学者。

  大音希声  山高水长  

   尧山公学识渊博,赢得地方士绅的普遍敬重。他与蒋成翰(晚号秋埜)的交往,一时成为佳话。

   蒋成翰长尧山公二十余岁,文登人,清代宣统年间拔贡。1921年,蒋成翰受聘文登师范讲习所成立时,任所长。26岁的陆尧山到此求学,不久,由于尧山公勤奋努力,学业出类拔萃,便成为蒋成翰得意弟子。一段师生深情厚意从此成为两位老人时常在一起,浅吟低唱,赋诗填词一世情。

  新中国成立后,尧山公的长子陆永俊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1951年秋,陆永俊接父亲到北京居住,蒋成翰得知消息,特赋三叠一律作临别留念:“骊歌起处动秋声,道是君将万里行。听唱渭城三叠曲,高吟七字诉离情;高吟七字诉离情,道是君将万里行。听唱渭城三叠曲,骊歌起处动秋声”。“蓟树远云望眼穿,异乡骨肉庆团圆。何时回首家山月,岱色苍茫隔暮烟;岱色苍茫隔暮烟,异乡骨肉庆团圆。何时回首家山月,蓟树远云望眼穿”。从诗中可看出,蒋成翰老人对尧山公的远行是何等留恋。当两人即将分开时,更是揪心难舍:“短长亭外夕阳低,车马仓皇临路岐。汽笛一声人已远,浮踪转眼各东西;浮踪转眼各东西,车马仓皇各路岐。汽笛一声人已远,短长亭外夕阳低”。“影写离肠一字无,燕南蓟北客怀孤。西窗倾吐别时话,东道叮咛去后书,未免友情抛故土,那堪老泪洒歧途。何时樽酒重相聚,细与论诗咏柏庐”。尧山公看到蒋成翰如此,也不免潸然泪下。他写到:“风笛旌亭弄晚声,惹人意懒马迟行。踏歌更逐骊歌急,胜似汪伦送我情;胜似汪伦送我情,惹人意懒马迟行。踏歌更逐骊歌急,风笛旌亭弄晚声”。“世路漫茫看不穿,他乡故土月同圆。知时燕雁常来往,哪管重岩起夕烟;哪管重岩起夕烟,他乡故土月同圆。知时燕雁常来往,世路漫茫看不穿”。曲曲诉衷情,声声道别离,难舍难分之情景耀跃眼前。

   尧山公离开家乡后,蒋成翰老人少了知己,颇感惆怅与失落。从蒋成翰老人所填三阙《长相思》中,便可窥见一斑:“暮山青,暮云平。瑟瑟西风万里程。云山一抹横。人北行,雁南征。一曲骊歌肠断声。夕阳送别情。”“山苍苍,水茫茫。此去他乡作故乡。山高水又长。菊花香,菊花黄。明岁来归尽一觞。篱边送夕阳。”“长相思,短相思。知道相思到几时。星星鬓已丝。也非诗,也非词。只有知音不我疵。深情如见之。”    

   尧山公到京后,住进海淀区清华大学教师宿舍,很快融入了学者队伍当中。他如鱼得水,与饱学之士朝夕相处,所得甚多。当文学大家朱自清去世3周年之时,他难忍悲痛,亲自撰写挽联,痛悼大师:“知公热心教育崇德修行,久矣哉全民景仰,举国钦尊讵料硕果难存,百寿年华半折;问谁驻足尘寰有来无往,胡为乎阖校师生,各方亲友,咸伤斯文将丧,两行雨泪齐挥”。朱自清逝世4周年之日,他再度题写挽联,以作纪念:“弃世甫周年,看孤丘冷落宿草荒凉,三千弟子尽伤怀,说什么朱氏紫堂马融绛帐;离家经万里,叹儿女零丁田园萧索,五十光阴曾转瞬,是怎的向平了愿陶令知归”。两首悼词,声泪俱下,悽楚感伤,肝胆痛绝。  

   滴水之恩,没齿难忘。尧山公时刻不忘曾经给予他帮助的人,尤其每每想起在华东司令部招待所见到陈毅司令员平易近人,关心老人的往事,心中总是充满感动。他时常对人讲起陈毅元帅的人格魅力,崇敬之情溢于言表。1972年1月6日,得知陈毅元帅不幸逝世,他无比悲痛,含泪赋诗一首:“陈帅星躔接斗躔,祥光四被几多年。竭诚御敌争前进,誓志拯民解倒悬。筹运帷中操胜算,兵屯塞上慎防边。国联位定群奸熄,堪慰英灵卸仔肩”。又题挽联三副:其一,“德望常昭,奈教我国良民,当此际,饮泣啣哀,同对凄风思爱日;幽明永诀,竟致邻邦谊友,在今朝,飞函驰电,齐挥热泪吊寒天”。其二,“功德岂能忘,缅维令司华东,职兼沪上,重边防,勤市政,为国拯民,主义坚诚尊马列;英魂虽已杳,请看名标青史,绩著红军,摧强敌,讨逆帮,运筹决策,机宜灵活拟孙吴”。其三,“太邱誉望常隆,每忆德星堂,人皆景慕;毅帅勋名久著,将登革命史,谁最光荣”。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作为耄耋老人,尧山公泪水满面,泣不成声,足见悲恸惋惜之心是何等凄楚。

   尧山公工诗善书,艺术修养很高。他向来情不虚发,作品多叙人和事,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真实而优美的画卷。在北京期间,当他从偏远的文登来到首都,第一次踏进故宫游览时,心中生发出无限感慨:“宫殿森严楼阁幽,从来出入尽王侯。若无革命诸前辈,大内焉能任我遊”。“建筑精华设备周,当年富贵压神州,楼台殿阁还依旧,王子皇孙在也否”。抒发了畅游故宫、翻身做主的豪迈之情。1959年在北京郊区,尧山公看到广大群众欢声笑语闹春耕的场面时,遂触景生情,随口吟出翻身农民扬眉吐气的心声:“既霑既足雨新晴,我辈欣欣唱引行。虽是农夫翻益苦,插秧歌调尽欢声”。尧山公就是这样,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其情可感,其心可佩。

翰墨余香今犹在,掩卷还忆去年人。到此,我想,尧山公及陆家族人躬行俭学、诗书继世的优良传统和勇于担当、兴邦尽责的高尚情怀,与今日振兴文登的大义是一致的,我们应薪火相传,使之生生不息。

                                               

附:1、《尧山公文集》封面影印


  2 、  尧山公肖像及诗词影印稿页



作者:王德松    

联系电话:13963133554

地址:文登区龙港外滩5号楼703室


 
  精品推荐
  活跃会员
  征文启示
    尊敬的广大文学爱好者,文登之窗原《文学读书》栏目现经过改版,已更新为《文登文学》,广大新老文学爱好者可在本栏目下方的"文学爱好者专栏"中根据作品分类发布文学作品。具体方法如下:
    1、点击"会员注册",填写用户名,设置账号密码(此账号可在新区论坛中通用)
    2、以前曾经在原《文学读书》中发布过文章的老用户,可使用原来的用户名,但需要重新注册密码。
    3、点击"登陆发布"选择主题分类,发布作品。
    欢迎广大新老文学爱好者积极发稿。如果想加入文登作家协会,可与陈秘书长联系。
    联系电话:13563141866



copyright© 2014 文登之窗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编号鲁B2-20100020号
 电话:0631-8985020  鲁icp备090749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