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之窗首页 - 资讯 - 供求 - 招聘 - 房产 - 婚庆 - 家居 - 汽车 - 法律 - 健康 - 企业 - 摄影 - 书画 - 文学 - 收藏 - 周易 - 美食- 社区 - 优惠券
首 页 文登作协
作协简介 组织机构
作协章程 作协成员
文坛动态 文登作家专栏
小说 诗歌 报告文学
随笔 戏剧曲艺 文学评论
文学爱好者
小说 诗歌 随笔
散文 杂文 游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登作家作品 >> 散文随笔
荠菜飘香
作者:于书淦

每当进了腊月,西北风呼啸而来,把雪花都撕碎了,人们称之为“碎雪”,这时是最冷的天气,树叶草叶都逃不了这一劫,树木只剩下清瘦的枝条,叶子则被西北风撕下来搅在草叶一起,肆意卷着跑。田野里一片空旷,我常挖的野菜:饽饽丁 、`七七菜、苦曲曲······,早就被肆虐的西北风刮得叶黄梗枯,篶篶贴地,只剩下了根茎深深藏在土里,等待来年春来时。这时的荠菜却紧靠着大地,顽强地与刀子般的西北风抗争着。但不见了初秋时的嫩绿,被西北风冻得叶儿发了红,霜一打,又发紫了,饱经冰雪蹂躏后,叶子改成了黄色,但并非枯死,仍是活灵灵的,只是变得与泥土混为一色。芯叶却仍绿油油的,显示着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它吸吮着浓郁的泥土芳香,在寒风冰雪中酝酿成别具一格的浓烈荠菜香味。

我五岁时便跟着母亲在田野里挖荠菜,荠菜多生长在低洼的麦田及沟边夼内,我漫山遍野地跑着寻找荠菜,然后喊母亲过来挖。荠菜也挺精灵,长在麦苗缝里,借麦苗遮掩,不易被人发现,即使发现了,也不容易用“剔子”挖出来,为了不伤麦苗,也只能撸下它的叶子。它以顽强的生命力,即使 在隆冬季节,几天后也能长出嫩嫩的绿叶。如此不屈不挠的精神,真是叫人佩服。

到了我上学的年龄,便不再跟在母亲身后,我和孟田、国章等几个小朋友结伴挖荠菜,每天放学后,把书包往炕上一扔,拐着篓子,拿着“剔子”,相约奔向村外,在空旷的冬田里,顶着刺骨的寒风,有时还要冒着“碎雪”,眼睛盯着地面,寻找着荠菜,那时候的孩子极少是近视眼,不像现在这么多的近视眼,这与吃荠菜等饮食不知是否有点关系?

几个小伙伴凑在一起挖荠菜是很有趣的,课堂上的紧张与沉闷抛到脑后,一边挖荠菜,一边说着从小人书里看到的故事:“白袍小将”、“瓦岗寨”、“林海雪原”······,尤其爱说从老年人哪里听来的关于村里过去的人和事,无意中在续编着口头村史。往往正说在兴头上,篓子里的荠菜就挖满了,天也快黒了,便一边往村里走,一边伴随着篓子里荠菜飘弥着的浓郁醇香,继续说着那永远也说不完的故事。

那时候,上学的干粮,一般是一个荠菜豆沫球和几片地瓜干,老师在满教室弥漫着的荠菜香味中,用教鞭敲点着黑板。

五六十年代,荠菜的吃法很简单,只是做成豆沫球,或者是烧成清汤,泡地瓜干下饭。每当炊烟升起的时候,荠菜的醇香便飘出家家户户的土房,充满整个村子。现如今荠菜的吃法却千变万化,荠菜炒鸡蛋、荠菜水饺、荠菜凉拌、荠菜煲汤······,并且上了宴席,成了名吃,这似乎不可思议,可细想,也难怪,现在离开农村的人多了,吃荠菜是他们对家乡的眷恋,每当吃着由荠菜做成的各种可口佳菜,不由人不想起童年时代挖荠菜的趣事和传说的家乡奇闻佚事。而另外一些人大鱼大肉吃腻了,大棚里的蔬菜嫌变了味,自然就爱吃荠菜这种在城里稀罕的野味儿。

文人墨客盛赞松竹梅“寒岁三友”,我说应该给荠菜大书一笔,这不仅是因为它曾在灾荒年为人们充饥,在盛世丰富餐桌,它那不惧风寒,不怕冰封雪压,不屈不挠的品格,更是值得我们称道。

 
  精品推荐
  活跃会员
  征文启示
    尊敬的广大文学爱好者,文登之窗原《文学读书》栏目现经过改版,已更新为《文登文学》,广大新老文学爱好者可在本栏目下方的"文学爱好者专栏"中根据作品分类发布文学作品。具体方法如下:
    1、点击"会员注册",填写用户名,设置账号密码(此账号可在新区论坛中通用)
    2、以前曾经在原《文学读书》中发布过文章的老用户,可使用原来的用户名,但需要重新注册密码。
    3、点击"登陆发布"选择主题分类,发布作品。
    欢迎广大新老文学爱好者积极发稿。如果想加入文登作家协会,可与陈秘书长联系。
    联系电话:13563141866



copyright© 2014 文登之窗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编号鲁B2-20100020号
 电话:0631-8985020  鲁icp备090749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