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之窗首页 - 资讯 - 供求 - 招聘 - 房产 - 婚庆 - 家居 - 汽车 - 法律 - 健康 - 企业 - 摄影 - 书画 - 文学 - 收藏 - 周易 - 美食- 社区 - 优惠券
首 页 文登作协
作协简介 组织机构
作协章程 作协成员
文坛动态 文登作家专栏
小说 诗歌 报告文学
随笔 戏剧曲艺 文学评论
文学爱好者
小说 诗歌 随笔
散文 杂文 游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登作家专栏 >> 张君广 >> 散文随笔
山居杂记
作者:张君广

姑家住在山西省的吕梁山区。今年暑假,我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那里度过的。期间,我亲历了许多有趣的人、事、物,回想起来,心绪难平!


一、窑洞

吕梁山有许多窑洞。

说起窑洞,也许很多人并不陌生,从许多影视剧中就可以看到,但大多数人对窑洞可能并没有深刻的了解。

窑洞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种特殊住所。说其特殊,是因为它只有在黄土高原的“立土’’中才能建成,其他的许多土质挖洞后容易坍塌,无法居住,另外,它还有一个特殊优点:冬暖夏凉。  

它的建造过程是很有讲究的。先选择一个理想的处所。确定好洞口的形状、大小,然后再从外向里挖,至于挖多深、多大,由主家决定。洞挖好后,砌火炕和灶台(饭灶的热气经炕内冒出烟囱,目的是驱潮湿,取暖)。然后再把洞壁弄光滑,根据主家的经济条件用泥巴、或石灰、或涂料装饰一下,最后安上门窗就行了。

外地的许多人对窑洞存有曲解。认为黄土高原上的人穷的盖不起房,才住窑洞。其实不尽然,据当地的老人讲'过去很多有钱的大户人家都不盖房,愿住窑洞,原因就是它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冬天室温比外面高,再烧热炕,室内便是温暖如春;夏天室温比外面低,清爽怡人。我在姑家就住窑洞里,外面炎阳高照,地皮生烟,可窑洞里却是凉意丝丝。躺在里面的炕上,真是惬意非凡,赛若神仙。中午小憩,还须盖一薄被,以防着凉。就这一点,我觉得窑洞完全可与那什么避暑山庄相媲美。  

美哉,窑洞!    

二“邻居"

“邻居’’,顾名思义就是“相邻居住的人或人家。’’在大都市的住宅楼里,邻居一般指的是同一楼层相邻的两三家,门与门的距离通常不会超过5米。在平原地带的农村'邻居一般指与自家庭院紧挨的两三家。然而到了地广人希的吕梁山区,情况就不同了。

有一次,一位身穿黄上衣,蓝裤子,皮肤黝黑的中年男人开着三轮车帮我姑家拉土。我悄悄地问表妹“他是谁?’’表妹说:“邻居,跟咱家关系很好,有什么事互相帮扶帮扶。"我继续问“他家在哪儿?"(姑家单独住一个地方,附近看不见人家)。小妹用手一指,我朝着她指的方向仔细观望,发现远处的山脚下露出了房屋的一角,隐约可见。我估计了一下姑家到那的距离大约500米。我忍不住大笑,小妹问我,“笑什么?’’我说“你们这也算邻居,几杆子打不着。’’可小妹却一本正经地说:“就是邻居嘛,我们不是住的最近吗?’’我无言以对。的确,他们两家挨的最近,又怎能说不是邻居呢?


三、山民与山猪  

吕梁山上,野生动物很多,有山猪、山羊、狼、松鼠、野兔,还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褐马鸡等。这些动物中山猪对庄稼的危害最大。  

山猪,与家猪相仿,一般比家猪瘦,动作迅捷,嘴两旁有两颗象牙似的大牙。它们常常夜间出来,糟踏庄稼,一次就毁掉一大片。我亲眼目睹过那些被山猪糟踏过的庄稼:绿油油的玉米茎秆横七竖八地躺在地里,这个穗上吃一口,那一个穗上啃两口,真是气人!你吃就吃吧,别浪费好不好?山药蛋地里,这里一片坑,那里一片坑,山药蛋有的被吃掉了,有的啃了两口,白白的茬口露在外面,有的没被拱出来,可茎叶全烂了。

为了减少损失,庄稼将近成熟时,每天晚上山民们都要到庄稼地里去赶山猪。有时半夜里,也需起来吆喝一阵,因为山猪深夜出动的频率很高,危害也大。

有时单是到山上吆喝一阵,并不能吓跑所有的山猪,像人一样,它们中也有胆大的,有胆小的。胆大的听到你的喊声便原地不动了,等你没发现走了,它接着吃;或是你把它赶走了,你离开后它又回来了。

由此,山民便想了一些更为厉害的办法,用雷管炸,或是用猎枪打。这些措施常能有效地打击山猪的猖獗活动,每次炸死或打死一只后,山猪们便收敛许多,连续多日不敢再来。但为此也出现过一些悲剧性事件。听姑父讲,附近有一山民到地里安装雷管时不幸当场引爆把那人手脸炸了个血淋淋,有人听到了响爆炸声还以为是炸死了山猪,拍手叫好呢!待跑到田地里,才知人被炸伤了。真叫人哭笑不得!

唉,可恨的山猪啊!  

四、采药    

采药,是山民的一项重要劳动。目的不单是为了给自家人治病,更多的是为了卖钱,山民挣钱的门路不多',这采药便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了。

一天早饭后,姑与表妹要去采药,我要求同去',她们答应了。

我们三个人先是顺着大路走,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一座树木茂盛的山前,抬头望去,满山郁郁葱葱,各种树木的树冠仿佛是一朵朵绿色的蘑菇云停留在山坡上。山脚下的草丛中开满了黄、白、蓝几色花。偶有几只美丽的蝴蝶在这花丛中翩翩起舞。山上的蝉鸣声、鸟叫声此起彼伏,仿佛是一群高明的乐师在演奏一曲宏大的森林交响乐!我陶醉在这诗意的大自然中。我真没想到在这大片大片光秃的黄土高原还有这么一个好去处。  

采药要寻找,几个人分头去采收获会更大。姑姑提议,她自己一路,让我和表妹一路,原因是我首次干此行当,近乎一个“药材盲”。

我们分头行动了。我和表妹先是沿着山路向上爬,爬了一会儿',就开始往林中进发,往林子的深处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乔木的中间长满了各种灌木和藤状植物,它们紧密纠结在一起,错综交杂,犹如一团团的旧鱼网!只见表妹挥镰斩棘,我也学着她的样子开道前进。不一会儿,我们便往林中深入了一大截。忽听表妹说:“哥,快看,青翘树!我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大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的树丛。我走过去仔细地盯着那树看了又看,仿佛一位生物学家发现了一棵珍稀树种。青翘的树干,跟榆树干相似,其枝条长且直,分叉较少,叶子近似槐叶却不象槐叶那么圆润。青翘就象小棉桃长在叶子根部,有的枝条上很多,有的枝条上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我不解地问表妹怎么回事,她说越崴(方言“折枝’’之意)以后结得越多,不崴以后就结的少。

我们兴奋地边说边崴,不一会儿,就崴了几大堆青翘枝,然后我和表妹又把枝上的青翘采下放入口袋。采完后我掂了掂口袋,大约有三十斤重哩!

采完了这片青翘,我们又继续寻找,少顷,小妹便指着一棵树说:“哥,你瞧,那是什么?’’我笑着说:“哟,桃树呀!结的桃子还不少哩,咱去尝尝!’’只听小妹说:“憨憨(方言“傻瓜"之意),那是野桃子,不能吃,它的核是药材。’’我羞愧地笑了笑说:“既然是药材,咱们快摘吧!’’于是又摘了一些野桃子。

后来,表妹又发现了几株柴胡,她挖出来给我看。只见它的叶子窄小象柳叶,茎也很细小,像草的茎,下面有一枣红色的根。她指着那根说,“这根是药材,就采这根。随后,我又跟表妹认识了板蓝根(像草根,又像刚长出来的小白萝卜)、甘草(常见的中药材,枣红色的根,入土较深,不易采)、穿地龙,还有一些我已忘了名字的药材。我真像是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眼花缭乱!我大声慨叹“一次入深山,胜读十年书”!

最后,我们采满了所带的两个口袋。此时我才感觉到浑身是汗,衣服都湿透了。脸上感觉火辣辣的有些痒,再看小表妹,白皙的脸蛋上一道黑、一道白,活像戏台上的大花脸!

看看日头,中午早已过去,我们高高兴兴地下了山。手里提着沉甸甸的口袋,就像是战士提着战利品,别提多高兴了!

采药,其乐无穷!


五、人间“桃花源

姑家独居深山一隅,周围群山环抱,鸟语花香。院前小溪一道,淙淙流水,四季不绝。颇有些世外桃源的味道。特别是到了夜里,四周一片静谧,偶尔能听到隐约的几声狗吠、蟋蟀的鸣叫声,还有山泉的叮咚声,大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味道。

令人遗憾的是姑家院门前便是一条重要山道,各种车辆轰鸣而过,使这种诗情美景,大打折扣!

然而天不负我。一天下午,我和小玲表妹上山采药。顺着崎岖的山路往上走,峰回路转,山重水复,忽然,我看到了远处山腰上浓浓的绿色中间有一白色的房屋,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异常显眼。我十分惊讶,问小妹那是什么,小妹说是一户人家。我激动得赞叹道:“真正的世外桃源啊"!小妹不解其意,问我说什么,我也顾不上给她仔细讲,便请求她和我一起去那家看看,小妹不愿,嘟哝着:“有什么好看的,”但仍然带我去了。

路虽崎岖蜿蜒,但我们仍很快便来到这户人家的院前,这个“院”,没有院墙,院边上栽满了杨、柳、核桃、苹果等树,尤其是几棵大杨柳,枝叶茂盛,几乎把院前的天空遮住了,环境真是清新异常,令人心旷神怡!我顿觉此地比《三国演义》里面描绘的诸葛亮居住的卧龙冈并不逊色多少!院中很整洁,房屋坐北朝南,房屋的右前方放着一些陶瓷盆罐,好像是喂家禽、家畜的器皿,屋檐下挂着一些农具,有锄、耙、镰刀等。房子是土石结构的,窗户与门都不大,很显然是旧式建筑。右边的一间小房似乎有牛的声响,山里人大多都养牛,因为它是一个“壮劳力’’。我深感荣幸的是没有发现狗的身影,不然我是不会如此悠然地把这里观察得如此细致的。

表妹喊主人出来,只见从房门里探出了两个顽皮的脸,一男一女,四只黑亮的大眼睛怯怯地看了看我俩,特别是我,可能是戴着眼镜的缘故。他们多看了我几眼,便把头缩了回去。一会儿,一个白胡子老汉拿着长烟袋出来了,上身穿着旧式白色粗布褂,下身穿一蓝裤子,虽不新但很干净。我向他问好并向他做了自我介绍。他客气地让座倒水,接着我们便攀谈起来。

 

我问:“老伯,您啥时来到这里,老家是这里吗?"

他答:“老家在河北,四二年逃荒到了这搭儿。”

我问:“想不想搬回去?"

他答:“不容易啊!

我问:“在这儿您觉得怎么样?’’

他答:“挺好,不窝烦(当地方言“静谧"之意)时候长啦,在哪

搭儿都一样。”

我问:“吃的米、面怎么办?”

他答:“去镇里磨面或者自己用石磨推”。(我惊叹他们还使用最原始的工具)

我问:“吃喝用水咋办?”

他答:“去沟里挑泉水”。

……

他的半河北半山西的话语仿佛是来自天国,我静静地聆听着,生怕落下一句。他的一举一动对我好像是一位教官在做示范动作,我聚精会神地观察着。

后来,我又询问了他许多事情,诸如,油、盐、酱、醋怎么解决,小孩如何念书、收割的庄稼如何弄回家,他都一一作答。我还问了他一些当今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他就知之甚少了,真可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

毫无疑问,他的生活中有许多困难,可他给我的印象却是极为乐观,极为豁达的,对任何困难都是一笑了之。  

天气渐暗了,我才想起该返回了。我们告别了他们一家人,恋恋不舍地离去!

第二天,我便离开了山西,离开了吕梁山,可那梦幻般的美景却时时涌现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  


 
  精品推荐
  活跃会员
  征文启示
    尊敬的广大文学爱好者,文登之窗原《文学读书》栏目现经过改版,已更新为《文登文学》,广大新老文学爱好者可在本栏目下方的"文学爱好者专栏"中根据作品分类发布文学作品。具体方法如下:
    1、点击"会员注册",填写用户名,设置账号密码(此账号可在新区论坛中通用)
    2、以前曾经在原《文学读书》中发布过文章的老用户,可使用原来的用户名,但需要重新注册密码。
    3、点击"登陆发布"选择主题分类,发布作品。
    欢迎广大新老文学爱好者积极发稿。如果想加入文登作家协会,可与陈秘书长联系。
    联系电话:13563141866



copyright© 2014 文登之窗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编号鲁B2-20100020号
 电话:0631-8985020  鲁icp备090749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