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之窗首页 - 资讯 - 供求 - 招聘 - 房产 - 婚庆 - 家居 - 汽车 - 法律 - 健康 - 企业 - 摄影 - 书画 - 文学 - 收藏 - 周易 - 美食- 社区 - 优惠券
首 页 文登作协
作协简介 组织机构
作协章程 作协成员
文坛动态 文登作家专栏
小说 诗歌 报告文学
随笔 戏剧曲艺 文学评论
文学爱好者
小说 诗歌 随笔
散文 杂文 游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登作家专栏 >> 苘红伟 >> 散文随笔
家乡柳编,祖父辈工匠精神的传承
作者:蔄红伟

                                 

   秋末西风落叶时,大片大片成熟的杞柳,着一身紫绿的冬装,成捆成捆地收割后,带着沉甸甸的希望,像个被娶回来的新娘,被深情的土宠着、护着地坉起来……

春来莺飞草长天,当杞柳换上了翠绿的春衫,怀中抱起了白胖中透着绿的毛絮时,人们再将它从土里重新挖出来。经过脱皮整理后,一根根,一片片,白雪一般或躺或站于陌上与巷边。还有,乡间合着丝丝苦柳味的清新空气……

这一切,一直都是我记忆中,童年与老家的背景。

文登的柳编业,源于二甲村,盛在嶅山村。当年,二甲村与嶅山村同属于高村乡的村队,是一对彼倡此和的柳编姊妹村。漏说了谁,都难以将文登柳编史的起落兴衰涵结完整。很幸运,我老家正是两个柳编村之一的嶅山村。那时,嶅山的柳编工艺品曾是华北、东北以及山东各地的热销品,它足足火红了五、六、七十年代的三十多个年头。

文登的柳编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原起于二甲村,次现于嶅山村,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两村的柳编手艺人,都是以三五或七八人自愿结伙成组的,农闲相聚,伐枝拉条。他们家族相传,邻里相授,从而世代沿袭而来。柳编品都是以台箱、簸箕和方的、圆的笸箩等家常用件为主的。后来,与两村邻近的沙柳村、岭上董家村又有人开始求师于柳编手艺。

上世纪四十年代,父亲还在少年时,爷爷就让他拜村里的老柳编工匠为师傅,学习在当时看来,能赚养家钱的这热门手艺。学成之后,每逢高村集,父亲都会把自己编了一个集空的各种柳编品,拿到集市上卖掉。回来时,再给爷爷奶奶带回一斤肉,或是两条鱼,要不就是三斤迎时的瓜果。剩下的钱,一五一十地再交给爷爷。每每此时,爷爷奶奶总是笑得合不拢嘴。

解放后,嶅山与二甲两村的柳编业,分别以华生生产社和聚生生产社名扬文登及周边区域。两个柳编生产社的产品,从单一的家用小品,拓展到家具类的柳条箱,公用类供矿山、码头工人使用的柳编安全帽。当时聚生生产社出品的柳条箱,是先编好了六个独立单片后,再拿到烟台找专人缝合成箱子的。而后起之秀的华生生产社里,有个名叫殷桂资的柳编师傅,独创了上下四面浑然一体的柳编箱编制工艺,并在柳条箱底的四个角上,分别箍上四个红色三角窝铁。让新型柳条箱的美观耐用水准,大大地超出了聚生生产社的六片缝合的老式柳编箱。一时间,嶅山华生生产社的新型整体柳编箱,名声大噪,供不应求。其合作社规模,也很快超出了二甲村的聚生生产合作社。

1953年政府开始倡导办手工业合作社,文登县人民政府将二甲村的聚生生产社,与嶅山村的华生生产社合并到嶅山村,成立了专生产柳编的聚生生产合作社。其负责人,分别是二甲村的周培梦和嶅山村的蔄连重。合作社的柳编工人最多时,能达到一百多人。生产的柳编箱畅销于大连、沈阳、长春等地,柳编安全帽在大连、鞍山等码头、矿山工人多的城市地区也是供不应求。嶅山村聚生柳编生产合作社,一直到红火到五十年代末才解体。此后,我村又成立村办柳编副业组,继续柳编加工。

自我记事起,父亲就常年在潮湿阴暗的地窨子里忙活。每天晚上,父亲都会根据第二天柳编制品的种类和大小特点,将适量适合的干柳条入缸浸泡,使其在编制的过程中柔软不易断裂。浸泡变软后,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白柳条在父亲一双粗糙的大手里,经过穿、缉、拧、系、编、织、缠、绞等多道工序后,簸箕、台箱、笊篱、斗笆、饭盛、元宝柺篓、柳条箱、柳条安全帽等,便会一件件地成型,一件件的有了它们自己的名字和使命。

记得那时大队柳编副业组有一间熏蒸室,蒸室的外面还有好几个十几、二十几平米不等的水泥池子。有专门的人负责把各组编好的柳编制品先洗刷晾干,然后放进蒸室里去,再在一个容器里放上点燃的硫磺,让硫磺散发出来的烟气为柳编件们熏蒸。大约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后,再将它们拿出来晾晒。这些经过熏蒸和晾晒的柳编,便不会再生虫、变形、发霉和褪色了。

父亲是村里柳条副业组里的柳编工,每天以柳编来挣养家糊口的公分。这个时候,嶅山村的柳条箱子依旧出名,除继续过海销往东北以外,柳条箱也是当时姑娘们出嫁的得意陪送。记得,许多外地人都慕名过来为自家女儿订购我村的柳编条箱。除此之外,簸箕、抬箱也是女儿分家时,娘家爹妈给女儿温锅的礼物。而拐篓和小型方或圆的笸箩等,则是叔舅姑姨们给侄女、外甥们的温锅礼,这些柳编品都是新人以后居家过日子的必需工具。当时,由于副业组主打的柳条箱子销量很好,使得当地的杞柳原料已供应不及,我村支部便专门派当时副业书记蔄连重常驻东北,担当采购原料和经销成品的工作。

八十年代生产队解体之后,父亲又成了一位个体的柳编工匠了。他依然早起晚下地在窨子里忙乎,编出来的大抵还是抬箱、簸箕和方、圆的笸箩等家常货,但还是供不应求。这个时候他们只需在窨子里安心编制就可以了。制作出来的柳编品,马上会被柳编个体经销商们就地收走。甚至柳编还没完成,有人就蹲在窨子里等着收货。柳编经销商们将柳编收回去,也是先用硫磺熏蒸,然后再拿到文城、高村、侯家、大水泊等文登县区内,各个集市上去销售。我村的蔄运泽和高村镇沙柳村的时吉万,都是当时有名的柳编经销商。

柳编工匠的女人是永远不得空闲的,她们手里那只中间细两头粗半尺长的纺锤,总是在手上不停地旋转着。浅黄色的麻丝在纺锤快速旋转中被一缕一缕不断地加进来仿佛永远不会终了似的把丝丝缕缕岁月艰辛和丝丝缕缕生活的希冀也都拧在了一块,拧成规格不同的细麻线。一并缠在被磨得乌光发亮的纺锤上,这个过程叫打经子(拧麻线)。母亲总是打好足够父亲好几天柳编需求的经子放在那里,从没有因经子不足而影响了父亲的柳编进度。

母亲打经子的时候,也是我最快乐的时候。因为母亲在不停旋转纺锤的时候,也会絮絮不绝地道来一些古老的传说故事,还有那些过去的事情。这一切,都是我百听不厌的。

传说,柳编的鼻祖是一个柳姓的少年,因他一只心爱的狗死了,柳少年就将其埋在了门口,且经常在狗的坟堆前逗留。后来,狗的坟堆上长出了一丛无比茂盛的杞柳。柳少年每年都会把这些杞柳割下来,剥了皮晒干后,再编成各种各样的筐、篓、篮、斗等。因他的柳编花样各异,且巧夺天工,便深受人们的喜爱。慢慢地,周围人也都跟着这年轻人学起了柳编。

具有多年柳编经验的父亲从杞柳的种植到柳编成品一套下来早就是行家里手了。父亲说,柳编是一向对技术要求很高,且又需要心的活计。你只要稍稍偷点懒,耍点花招,就会在成品上体现出来,不是帮编得不够均匀,就是底编得不够平整。如果出了这样的柳编活,这不仅仅是柳编品本身不美观、不结实的问题,更是柳编工匠们的声誉和脸面的问题。所以,柳编是一项需要一心一意的手艺,体现一项匠人精神的活计,同是还需要你有吃苦耐劳的韧劲有人跟父亲学柳编,父亲便从杞柳的种植、收割、脱皮,到底、帮、收口的整个过程仔细地口传亲授。他对徒弟说:你别看柳编是坐在家里风不吹日不晒的活,其实是需要脚抵,腿夹、弓腰赶,胳膊和手既要用力,还要十分恰到好处的用力,它完全是一个全身都在用力的活计

父亲的徒弟挑选柳条后,父亲的指导在地上固定好起底用的工具后,再根据成品的要求将柳条按照中间粗两边细的规矩编出起。父亲一旁则不断地告诉他拨条到位经子要拉紧,周围一圈的自然起,的每圈柳条都要挤等要求。父亲说,只有做到了这样出的物件才能经久耐用父亲的徒弟将柳条一根依次上下扳成适宜的角度,将麻绳穿过张开的柳条用力拉紧。这样往返操作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了,手指磨起了水泡再过一会儿,父亲徒弟手指上的水泡破了,疼得直呲牙。父亲扬了扬满是厚厚老茧的双手说:手指长泡出血,这是每一个柳编匠人首先要过得一关

父亲的柳编手艺,还可分为白黑条两类。白条是指杞柳经过秋冬收割后的坉埋,再待春天返青经后剥皮晾晒而成的白柳条为原料所编精细制品,可盛米面衣服用。黑条的原料一般是秋天从村头、园边、堤堰草夼等处就地取材收割的有柳枝、轴条、怪柳枝、桑条、荆条、紫穗槐条等多种料材,可直接编制的粮食砘子、囤底、菜篓、拐装篓、粪篓、车筐等粗制柳编品,做盛瓜果蔬菜、装柴禾草使用的。以前,甚至还有能工巧匠连盖房子的屋笆,也都是用山上采割的轴条编制的。刚收割下来的各种条子,带着它们原本的水分,操作起来比较韧软。过了年的黑条就渐渐失去水分,不便编制。父亲就会将其分成小捆,用绳子扎起,扔在村头的塘湾里去浸泡泡的目的是使条增强韧性这样加工时,弯呀折呀,不易断。

黑柳编的编制较之白柳编来说,在做工的要求上,不是那么多严格父亲一般不在地窨子里进行,通常在我家厢房的磨道里利用工余闲暇,或是早起晚下时间进行编织。他把起好头的子放在眼前的地上编织一根根的柳条有序地穿插归位。这时的父亲,神态也是那么的专注,动作还是那么的有条不紊,不急不躁。听父亲说:编筐篓,全在收口收口时,父亲会将柳条的直茬前端全都压到筐子篓子口的里面。然后,再用专用的小柴镰将多余部分削去

我村也有专门的黑条副业组,他们最多编的是以劈成两半的紫槐条为原料,编制苹果筐笼。胶东特别是烟台苹果名海外,苹果筐笼总是供不应求,这也是为我村每个劳动日增值的一项副业。

无论白条编还是黑条编,其原料的生长种植都可粗放管理,它们在盐碱地和沼泽地里都能长势旺盛。我村地处海口,河水咸淡结合,潮涨为咸水,潮落是淡水。河边的地质不适合粮作物的生长,倒是让各种的柳、槐、荆条等钻了繁衍生息的孔子尤其是黑条编的原料来源,更是漫山遍野都是。很多勤劳农民,利用他们冬闲时间,依托本地这些丰富的毛柳、荆条、绵槐条等丰富的资源,编制着实用性的柳,既方便了家人日常的使用,又拿到集市上卖钱添补了家用。

家乡的柳编,一直是与过去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的。它作为我区一项传统手工艺,正是由于像父亲这样一些吃苦耐劳的工匠手艺人,以敬诚的工匠精神,才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可父亲已去世将近二十年了,从事柳编的老工匠在我们村和二甲村都所剩无几了。现在,只有位数不多的几位父亲徒弟辈的柳编师傅们,偶尔会根据用户需求,编一些簸箕、台箱等暂没有所被取代的日常柳编品。

今天,父辈们所创造火红的柳编时代早已过去。但我们应记住那些文登的柳编历史、柳编工匠和柳编工匠精神。正如文登文联田序强主席所说:逝者已矣,来者可期,取之尘封,传之后世!

 

 

 

 


 
  精品推荐
  活跃会员
  征文启示
    尊敬的广大文学爱好者,文登之窗原《文学读书》栏目现经过改版,已更新为《文登文学》,广大新老文学爱好者可在本栏目下方的"文学爱好者专栏"中根据作品分类发布文学作品。具体方法如下:
    1、点击"会员注册",填写用户名,设置账号密码(此账号可在新区论坛中通用)
    2、以前曾经在原《文学读书》中发布过文章的老用户,可使用原来的用户名,但需要重新注册密码。
    3、点击"登陆发布"选择主题分类,发布作品。
    欢迎广大新老文学爱好者积极发稿。如果想加入文登作家协会,可与陈秘书长联系。
    联系电话:13563141866



copyright© 2014 文登之窗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编号鲁B2-20100020号
 电话:0631-8985020  鲁icp备09074927号